加快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 培養更多高素質技術人才
1985年5月,《中共中央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提出“逐步建立起一個從初級到高級、行業配套、結構合理又能與普通教育相互溝通的職業技術教育體系”。
1994年7月,國務院頒布實施的關于《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實施綱要》的實施意見提出,“大力發展職業教育,逐步形成初等、中等、高職教育和普通教育共同發展、相互銜接、比例合理的教育系列”,職業教育體系框架基本形成。
1986年、1991年、1996年先后3次召開的全國職業教育工作會議,為職業教育的發展指明了方向。特別是1996年5月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九次會議通過的《職業教育法》,是新中國成立后的第一部職業教育法。該法明確了“高等職業學校教育根據需要和條件由高等職業學校實施,或者由普通高等學校實施”,普通高等學校也被納入了職業教育“大家庭”。至此,以中職教育為基礎的職業教育體系框架基本形成。
2021年4月,總書記明確提出要“加快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培養更多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國工匠”。
多元發展 打破職業教育辦學“天花板”
根據《職業教育專業目錄(2021年)》等文件,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包括中職、高職專科和高職本科等。
中職主要培養面向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需要掌握一定的綜合素質和較強的職業崗位能力的技能型人才。國家對普通高中與中職教育提出了“職普融通”的建設要求,希望通過政策和機制,整合兩者優勢教學資源,實現校際資源共享、學分互認、課程貫通,從而達到協同發展、共育人才的目的,最終實現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的融通發展。
高職專科強調理論教學和實踐訓練并重,以滿足社會需要為目標,培養技術應用型人才。蘇州市職業大學黨委書記曹毓民表示,在現代職業教育體系中,高職專科有著承上啟下的作用。高職專科既可以為產業提供技術人才,也可以為本科層次職業教育及更高層次的職業教育提供合格的生源。
高職本科主要培養高層次、高技能的應用技術型人才,需要學生在掌握技術技能與實踐能力的同時,還要具備較高水平的綜合素質和職業拓展能力。開展本科層次高職教育試點,是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和全國教育大會精神,落實《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的重要舉措,為學生搭建了多樣化選擇、多路徑成才的“立交橋”,進一步完善了高職教育體系,對于激發高職教育辦學活力,推動高職教育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5月24日,教育部舉行“教育這十年”“1+1”系列發布會,教育部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司司長陳子季總結道,10年來,中職的基礎地位進一步鞏固,高職專科的主體地位不斷強化,高職本科教育穩步發展。中職學校注重為高職輸送具有扎實技術技能基礎和合格文化基礎的生源。從“國家骨干高職院校建設項目”到“國家優質校建設項目”,再到“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和專業建設計劃”,一批引領改革、支撐發展、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高職學校和專業逐步成長起來,有效支撐起國家區域發展戰略和產業轉型升級。高職本科破冰起航,打破了職業教育止步于專科層次的“天花板”。
明確定位 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平起平坐”
2018年全國教育大會之后,國務院出臺的“職教20條”開宗明義指出:“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是兩種不同教育類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這一重大論斷明確了我國“一體兩翼”的現代教育體系。
常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校長楊勁松認為,發展職業教育,必須首先解決職業教育分類和定位問題,要從根本上扭轉多年來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之間定位模糊的問題,為職業教育發展注入新動能。
職業教育與普通高等教育的主要區別在于培養目標不同。普通高等教育主要培養的是研究型、研究及應用并重型以及設計型人才;職業教育培養的是技術技能型人才,旨在增強學生的職業適應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
此外,兩者對人才的培養方式也有所不同。普通高等教育以理論教學為主,實驗、實習等實踐環節主要著眼于提升對理論知識的傳授和理解;高職教育則明確實踐性教學學時原則上占總學時的50%以上,從學時上硬性提升高職教育的實踐性,真正培養面向產業所需的技術技能型人才。
我國在統籌推進高職教育與普通高等教育的協調發展上,明確規定高職學生在升學、就業、職業發展等方面與同層次普通學校學生享有平等機會,禁止設置歧視政策。高職教育與普通高等教育人才培養各有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