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冬奧村:7所高校900余名志愿者下月進“村”上崗
12月5日是國際志愿者日。記者從北京冬奧村(冬殘奧村)場館運行團隊獲悉,賽時在村內服務的900余名志愿者們來自北京7所高校,到本月底,他們將全面完成通用培訓、專業培訓、場館培訓、崗位培訓,下月在場館全部就位,迎接1月23日預開村時的各方來客。志愿者們將用專業的服務、真誠的微笑踐行“一起向未來”。
900余名志愿者主要來自北京工業大學、北京大學、北京體育大學、北京外國語大學、北京中醫藥大學、對外經貿大學、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等7所高校,屆時參與共計27個業務領域的52個崗位中,涉及疫情防控、驗證、接待、住宿、餐飲、廣場區等方方面面。
“志愿者們經過了幾輪篩選和選拔。按照冬奧組委要求,先后完成了各自高校學院的推薦和審核、學校的筆面試,結合學生特長及專業,冬奧村也進行了配崗。”北京冬奧村(冬殘奧村)場館運行團隊志愿者副經理周宗源介紹,前期他們已經完成了統一的通用和專業培訓,今年10月開始,已經有200余名志愿者以線上線下方式提前上崗,熟悉冬奧村內各個點位和自己的業務服務領域。
11月20日至21日,這些骨干志愿者還參與了村內18個業務領域的運行測試,提前適應角色。到了12月,所有志愿者開始線上介入崗位,對自己工作流線和內容有個初步了解,本月底將完成場館培訓和崗位培訓,為下月進村做好準備。
賽時,志愿者們將為參賽運動員和隨隊官員提供“53天×24小時”的“超長”服務保障。周宗源介紹,屆時近98%的志愿者需在閉環管理區內開展工作,結束服務后進行醫學隔離觀察和健康觀察。
“志愿者們大都是大學生,年齡小,加上服務時間久,我們的保障工作也會跟上,讓大家在村內的志愿服務生活豐富多彩。”周宗源說,除了為每位志愿者配備充足的防疫物資、生活物資,每日進行核酸檢測和體溫監測。還將合理安排排班上崗,原則上每班不超過8小時,對志愿者安排一定的調整休息時間。
值得一提的是,村內還安排了一系列激勵保障活動,比如過集體生日會、冬奧味兒十足的中國年等,打造溫馨有愛的志愿者之家,設立志愿者榮譽榜。同時,開通24小時線上心理咨詢服務保障志愿者身心健康,建立臨時黨團支部發揮好戰斗堡壘作用,每個業務領域都將有一位聯系人方便志愿者反饋問題。希望能讓志愿者勞逸結合,充分體驗在冬奧村大家庭的工作與生活,為北京冬奧會提供優質、高效、到位的志愿服務,讓志愿者的微笑成為北京冬奧會最好的名片。
馬上就訪 “在家門口以飽滿的熱情迎接挑戰”
最近這段時間,來自北京工業大學的骨干志愿者們每周奔波于校園和北京冬奧村之間,忙著熟悉場館和自己將要服務的領域。北工大作為北京冬奧村(冬殘奧村)通用志愿者唯一來源單位,共有400余名志愿者參與賽時服務,他們之中,有的是“雙奧志愿者”,有的來自“奧運家庭”,還有的具備多次大型活動志愿服務經歷。
“學校黨委十分重視冬奧志愿服務工作,針對志愿者賽時閉環時間長的情況,我們會為志愿者提供課程學業幫扶、心理關懷、激勵物資等全方位的支持,確保志愿者以良好的身心狀態安全圓滿地完成冬奧志愿服務。”北京工業大學黨委書記謝輝介紹。
北工大研究生院老師顧問,有過兩次服務奧運的經歷。從2007年開始,他多次參與朝陽區組織的城市志愿者招募宣傳工作,2008年參與了北京奧運會城市志愿者的管理。在英國讀書期間恰逢2012年倫敦奧運會,他參與接待了部分中國奧組委官員,并在中國之家從事部分涉華接待工作。奧林匹克精神深深影響著他,顧問第一時間報名成為北京冬奧會志愿者。“能在家門口再次感受奧運的過程,分外激動,希望在賽時階段能以更加飽滿的熱情迎接挑戰!”
2008年北京奧運會時,王潤萱才7歲,那時,她的父親作為外事警察被派駐境外執行奧運會的安保任務,母親作為街道工作人員,組建了一支300多人的“機場地區奧運應急無償獻血志愿者隊伍”,保障了奧運應急需求。王潤萱當時是一名小學生,參加了機場地區有關奧運會的文藝匯演。“鄰居們都夸我們家是全員助力奧運會的模范家庭。明年,我們全家一起上陣。爸爸所在的工作單位已經全面進入了賽會安保勤務,母親也在機場工作中為冬奧會籌備沖刺,我很榮幸地成為一名冬奧會志愿者。”王潤萱說,自己的服務崗位是人員管理助理,她正在不斷熟悉工作領域,賽時展現首都大學生風采。
作為冬奧村志愿者經理助理,周子安可謂“志愿者們的志愿者”。他的工作就是對各領域志愿者們做好后勤保障工作,為大家衣食住行和激勵保障保駕護航。周子安的家就在北京,2008年時爺爺奶奶都是奧運會的城市志愿者,他們當時拿回來的微笑圈,周子安都收藏著。“那時候起,我就覺得做志愿服務是一件光榮的事情。讀研期間我還入選了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慶祝大會廣場獻詞團,向全國人民高聲吶喊出‘請黨放心強國有我’的青春誓言。”周子安說,這一次,他報名成為冬奧會志愿者,彌補了小時候的遺憾,“我有信心,在和其他30名經理助理小伙伴們的共同努力下,做好志愿者的保障工作。”(記者 任珊 潘之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