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點區措施近兩千!海淀區試點中小學干部教師交流輪崗
繼東城、密云先行啟動試點中小學干部教師交流輪崗后,本學期,西城、朝陽、海淀、大興、延慶、門頭溝6個區也加入其中,全市有近萬人次的中小學教師通過不同方式交流輪崗。那么,什么樣的教師要參加輪崗,他們怎么輪崗,這樣做能給中小學生帶來什么好處?
試點區措施
近兩千教師供需匹配輪崗
海淀區教工委書記 王方
海淀區地域廣、教育體量大,基礎教育辦學規模位居全市之首,教學質量在全市名列前茅,是很多家長心目中的教育強區。雖然海淀區義務教育學校發展水平早已達到基本均衡,但我們也清醒地認識到,城鄉之間、地區之間、校際之間辦學水平還存在一定差距,特別是在教師隊伍建設水平方面,各中小學在師資的年齡梯隊建設、學科教師教育教學水平、骨干教師分布等方面存在差距。
為彌補相對短板,全面實現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我們秉持“教師交流是基于新供給主體的優質資源的多次分配”理念,首先摸清了全區底數,建立了“干部教師交流數據分析平臺”,掌握了全區、各學區、各集團、各學校骨干教師分布、教師年齡分布、教師職稱分布情況,從全區、學區、集團和學校不同視角檢查師資分布短板。在摸底調研、精準分析的基礎上,我們制定了干部教師交流輪崗工作實施細則,明確了工作方法和工作路徑。
此次海淀區教師交流輪崗有一個顯著特點,那就是:交流是在全區域范圍進行,大學附中附小合作集團化辦學的干部教師也全部納入交流輪崗范圍。按照規定,凡距離退休時間超過5年的(男55、女50周歲以下),且在同一所法人學校連續工作滿6年的義務教育階段在編在崗專任教師都納入交流輪崗范疇。教師輪崗周期原則為3年。據統計,全區現階段符合交流條件的專任教師有7061人。我們鼓勵市級骨干、特級、正高級等優秀教師積極參與交流,不受年齡限制。
根據實際情況,我們確定了以下八種交流形式:
第一,統籌調配黨政正職在全區范圍內交流輪崗。
第二,學區內干部教師交流輪崗。海淀17個學區內區屬義務教育學校教師交流輪崗比例不低于學區內符合交流條件的教師總數的15%,讓教師在學區內流動起來。
第三,教育集團內干部教師交流輪崗。由36個集團學校統籌,每學年教師交流的比例,不得低于符合交流條件教師的25%。其中需安排出5%的骨干教師,支持學區的教師交流輪崗。在加強集團內部教育均衡的同時,提升學區內其他非集團學校教育教學水平。
第四,打通不同管理主體下的教師流動,與大學附中附小間干部教師交流輪崗。
第五,跨學區、跨教育集團干部教師交流輪崗。每學年遴選一定比例中層和副校級干部、市區骨干,根據崗位需求,交流輪崗到一般學校和北部學校。選取16所中小學,通過探索團組式教師交流,集中力量打造教師交流發展典型學校。
第六,開展優秀年輕干部教師多形式交流輪崗。完善機關與學校“雙跟崗”機制、教科研機構與學校“雙鍛煉”機制。推動45歲以下的優秀年輕干部、年級組長、教研組長和優秀教師有序流動。
第七,發揮海淀智慧教育特色,通過“智慧+交流”信息化手段,統籌開展“雙師”直播課堂、同步課堂、名師講堂和校際聯研等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教師交流,擴大優質師資智力輸出范圍,發揮輻射引領作用。
第八,對口支援交流輪崗。
目前,16所團組式交流試點學校和結對學校之間已全面開展教師交流工作。本學期,海淀區各義務教育階段集團、學區和學校開展干部教師交流輪崗人數達到近兩千人。教師交流輪崗管理系統平臺也將正式啟用,屆時,海淀區將借助該平臺開展學區、集團教師交流輪崗,做到供(個人意愿)、需(崗位需求)匹配,實現“雙主體、雙主動、雙提升、雙受益”。
試點校實踐
“雙師”讓課堂充滿新鮮感
清河中學副校長 潘艷萍
今年初,我們學校和市級示范校——北京市第二十中學組成互動小組,正式參與教師交流輪崗項目,成為海淀區16所團組式交流試點學校之一。
我們兩所學校離得較近,有著得天獨厚的地域優勢。牽手之初,我們雙方進行了多次論證,形成了切實可行的交流計劃,即先從“課堂教學、學科教研和優秀學生培養”等關鍵點上突破,再從“辦學理念、課程建設、資源分配、特色發展”等面上推進,盡可能不打亂兩校原有的教育教學秩序。
這學期開學后,我們兩校開展了四項活動。首先是進行校際聯研。二十中的優質學科組、備課組帶動我們學校相應的學科組、備課組,采取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方式,開展研修和共同備課。截至目前,語文學科和體育學科已進行了主題研修,語文學科還進行了兩校教師的同課異構活動。其次是進行跨校兼課。二十中選派市級骨干物理教師不定期到我們學校上課,帶動物理學科教研和備課,同時,選派體育學科區級骨干教師與我們學校的一名體育教師,每周五交換到對方學校任教一天。第三是舉辦“雙師課堂”。二十中選派語文、數學、英語學科的區級骨干教師和學科帶頭人上課,依托海淀信息化教育直播系統進行主講同傳,我們學校選派青年教師實地指導學生,負責答疑和反饋,共享優秀師資。第四是舉辦名師講堂。二十中選派語文、數學、英語、物理等學科的名師專門為我們學校初三學生開設講堂,進行單元串講、專題復習、難點突破等。每開展一次活動、每推進一項工作,我們兩所學校都會組織參與教師認真總結,并聽取學生的意見反饋,及時改進和不斷完善交流工作。
截至目前,交流已涉及5個學科19個班,每校約有20名教師參與,覆蓋我們學校初中所有年級。其中,體育學科已從課堂教學入手,逐步擴展到課間操、體育項目訓練方法、陽光體育特色活動設計等,體育教育質量有整體提升。科技教育從學校科技教育規劃、科技教育活動、學生科技特長培養等方面開展了交流。勞動教育特色活動、二十中勞動教育基地實踐等交流也即將開啟。今后,我們學校教師還將參與二十中的育苗、青藍、啟航、筑夢等教師培養項目活動,共享先進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教學方法。
我們學校不少老師認為,交流讓他們學到了二十中的先進經驗,也感受到了嚴謹的教研氛圍,教學在原有基礎上有所提升。二十中的老師表示,交流激發了工作熱情,相互學習和借鑒受益匪淺。在這樣新奇的課堂上,學生們的面貌也煥然一新。
感受
城里老師打開了我的視野
密云區大城子學校初三學生 許文彬
密云六中的政治老師王雅男到我們學校交流,讓我感受最深的是教學方式新穎獨特。老師很注重對我們的表達訓練,通過“模擬法庭”“今日我是小法官”“現場說法”等課堂實踐活動,把法律知識和現實案例結合起來,讓我們這些山區的孩子開了眼。不僅如此,老師還帶來了豐富的教學資源、先進的教學手段。在老師的指導下,我學會了用手機小程序制作微視頻,活靈活現地展示出我們班的日常生活。可以說,城里的老師改變了我的思維方式,打開了我的視野,我再也不用羨慕城里的學生了。
我對化學有了更深理解
一四二中學初三學生 孫樹坤
一七一中學的區級骨干教師胡津暢講的化學課,寓教于樂,讓我學到了很多專業知識。遇到弄不懂的問題,胡老師還會不厭其煩地指導我,幫我講解做題技巧和化學思維方法,助我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現在,我對化學學科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更高程度的重視。我很慶幸自己成為教師交流輪崗制度的受益者。
輪崗讓孩子遇上更多好老師
學生家長 謝金娥
教師交流輪崗政策讓我的孩子遇到了城里有經驗的優秀老師。值得一提的是,這位老師總是能用欣賞的目光關注孩子的每一個閃光點,用溫暖的笑容贊許孩子的每一次成功,生生把我的孩子從沉迷手機游戲拉回到學習中。現在,我的孩子學業上目標明確,學習努力勤奮,人生有了方向。真心希望有更多優秀教師進行交流輪崗,為山區學生送來更多的優質資源。
給孩子帶來更新鮮感觸
學生家長 楊疆紅
過去,雖然校際之間老師們一直有各種交流,但對于孩子來說,那是一種間接的交流。現在,老師從原來的學校輪崗到一所新的學校,能夠與孩子們進行直接的接觸和交流,會給孩子和老師帶來更新鮮的感觸,雙向激發孩子和老師的興趣,從而讓學習變得更加豐富多彩,孩子們不需要出校門就可以擴展視野和思路,受益良多。
交流老師教我學會欣賞美
東城區地壇小學三年級學生 辛奕
這學期,青年湖小學美術老師李雪飛來教我們了。在她的課堂上,“美”無處不在。她不但教繪畫知識和技巧,還帶著我們欣賞優秀的美術作品或者名師名畫。我最喜歡課堂“互相點評”環節,每次畫完畫,李老師都讓大家把自己的“大作”舉起來展示,對創意、構圖、線條和色彩互賞互評。在她的講解下,我學會了欣賞美、學習美和感受美。
新老師讓孩子感受到美術的奇妙
學生家長 梁晴
在輪崗老師的幫助下,我的孩子對美術的興趣大大提升,畫的畫也充滿創意。新老師能關注到每個孩子的繪畫特點,鼓勵學生們用不同于以往的方式進行繪畫創作,讓孩子們感受到美術世界的神奇和美妙。感謝教師交流輪崗政策,讓孩子體驗到不一樣的繪畫旅途、不同風格的教學方式。
駐校教研
我為一線老師“開小灶”
北京市西城區教育研修學院教師 崔佳佳
為了進一步盤活現有的優質干部教師資源,推動全區基礎教育高水平優質均衡發展,我在區教委的整體安排下,通過“教科研駐校”到159中學“駐校教研”。
其實,作為初中數學學科的研修員,我與159中學數學組老師們并不陌生,此前就經常進行教學研討交流。這學期,有了“駐校教研”的要求,我與159中學數學組老師們的聯系更加緊密了。我們每周都進行形式多樣的教研活動,并且定期入校指導,我與這些一線的老師們一起備課,開展聽課、評課,一起改進作業設計。我的手機也成了他們的專屬熱線,有問題可以隨時與我交流。
正值升學季、考試季,初三年級師生都在為迎接中考做最后的沖刺。我嘗試著改變傳統的“自上而下”培訓老師、老師當聽眾的教研方式,積極建設“學習共同體”,讓老師們在經驗共享中相互促進,共同發展。就拿初三年級來說,教研時,每位老師要以一類綜合題(包括代數綜合、幾何綜合等)為例,進行試題的歸類解構,以說課的形式,交流對題目考查要點的理解,分析學生解決問題過程中存在的困難之處,展示結合學情分析如何對題目進行再加工(如分解、變式等)。我告訴老師們,要讓學生做到四能:能聽懂,認同老師或他人的觀點;能復述,理解解決問題的步驟;能想到,掌握解決問題的常見方法;能總結,歸納理解方法的本質。在“學習共同體”中,我們將老師個人的難題轉化為公共難題,借助集體智慧解決個人困境,從而構成了一種加速個人智慧學習和實踐創新的良性循環。
作業也是我們著重教研的內容。比如,給初三學生留多少作業合適?是讓他們無休止地海量刷題嗎?在留作業這個問題上,我和老師們達成共識——要讓學生有所收獲,必須實現差異化發展,需要采用必做與選做相結合的模式,滿足不同能力層次學生的需求。除了書面作業,我們還要利用拓展類、實踐類作業,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為學生創造展示不同綜合能力的空間。此外,在面對全體學生進行作業反饋講解的基礎上,老師還要進行個別指導、面批改錯,提高學習指導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在我看來,“雙減”背景下,“教科研駐校”有助于實現教學的減負增效,激發教師發展動力與活力,幫助教師實現專業化發展。所以,我是很樂意為這些一線老師“開小灶”的,幫助老師們解決業務發展方面的個性化需求。
退休返聘
跨區讓孩子們“悅讀悅美”
北京二中經開區學校教師 苑玉梅
我是一名返聘教師,退休前在東城區文匯小學當語文老師,常年任語文教研組組長。退休后,聽說北京二中經開區學校招聘老師,我便主動應聘來這里工作。如今,從東城區到經開區任教,我這也算是教師交流輪崗的一種形式了。
北京二中經開區學校是一所新建校,學校現有50多名一線教師,像我這樣的退休返聘教師有兩位。在“雙減”政策指導下,學校結合區域優勢不斷挖掘辦學潛力、拓寬渠道引進教育資源、激發教師創新動力、培養學生科學素養,提供了豐富多彩的課后服務,包括拉丁舞、花式籃球、創意美術、天文觀星、爵士鼓合唱、仿真機器人等多種課程,所有老師都參與其中。
我來到這所學校后,發揮自己在語文教學方面的特長,在課后服務時間為二年級開設了“悅讀悅美”校本閱讀課,引領孩子們開展趣味閱讀。我從學校三萬多本課外書中找到了一些適合二年級學生閱讀的書,帶著他們一起讀《小鯉魚跳龍門》《“歪腦袋”木頭樁》《一只會飛的貓》……通常,我會先讓他們通過封面的圖畫、文字猜測故事內容,引發閱讀興趣,雖然孩子們猜測的內容各異,但都充滿豐富的想象和個性,由此對書的內容產生興趣,從而激發起他們快速進入閱讀的興趣。
閱讀分享應該在學生充分自讀的基礎上展開,所以,我會等到孩子們差不多讀完一本書的時候組織一節閱讀分享課,讓他們在課堂上交流自己的閱讀情況,幫助他們理清或解決在閱讀中遇到的困難,交流閱讀體會。在這所學校,培養學生閱讀習慣不是一句口號,而是真正在落實,每周每班都有一節閱讀課。我開設的“悅讀悅美”課,頗受孩子們的歡迎,在這個過程中,我自己也越發感受到閱讀的魅力。
我很熱愛這份工作。自從來到北京二中經開區學校,每天和年輕的老師們在一起教孩子讀書,我感覺自己充滿了活力,總有使不完的勁兒。而每當看到自己的孩子能唱、會畫、樂學,擁有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家長們也非常滿意,贊不絕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