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實用!生態環境部印發《河湖生態緩沖帶保護修復技術指南》
記者從生態環境部獲悉,日前,生態環境部發布《河湖生態緩沖帶保護修復技術指南》(以下簡稱《指南》),用于指導各地開展河湖生態緩沖帶保護修復相關工作。
生態環境部相關負責人介紹,生態緩沖帶是河湖重要生態空間,對阻隔或減緩人類活動對河湖的直接干擾、保護河湖生物多樣性、減少面源污染物入河湖等具有重要意義。水污染防治法、《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意見》、《重點流域水生態環境保護規劃(2021~2025年)》等均對河湖生態緩沖帶保護修復提出了要求,2020年和2021年生態環境部會同財政部印發的《中央生態環境資金項目儲備庫入庫指南》均對此類資金項目給予支持。近年來,為進一步加強河湖生態保護修復,浙江、廣東、重慶、云南等地先行先試,在河湖生態緩沖帶生態保護修復方面進行多種形式的有益探索,在部分河湖開展生態緩沖帶保護修復試點,取得良好環境、生態和社會效益。“十四五”期間,為指導各地更好開展河湖生態緩沖帶保護修復相關工作,生態環境部組織有關技術團隊,歷經近2年時間,在廣泛調研、系統總結國內外做法經驗的基礎上,制定了《指南》。
該負責人指出,在河湖生態緩沖帶保護與修復過程中,應遵循以下基本原則:一是生態優先,尊重自然。以維護河湖水生態系統原真性和完整性為核心,順應自然規律,保護和恢復河湖水生態功能。堅持自然恢復為主,人工修復為輔;堅持選擇本土物種,維護生態安全;二是統籌兼顧,因地制宜。統籌考慮河湖生態功能定位和河湖濱水空間開發利用現狀,堅持問題導向,分類施策,科學確定河湖生態緩沖帶保護修復目標和措施,兼顧短期修復效果和長期可持續性,并與周邊環境、景觀相協調;三是依法依規,協同推進。堅持多部門協同推進,與自然資源、環境保護及水利等有關法律法規、政策標準相協調,銜接“三線一單”、“三區三線”、城市藍線、河湖管理范圍等空間管控要求。
上述負責人表示,《指南》是我國第一份國家層面的河湖生態緩沖帶保護修復技術文件,總體思路歸納起來就是三個字“守”、“退”、“補”,“守”就是指導各地科學合理確定河湖生態緩沖帶范圍,明確管控要求,防止新的破壞生態環境的人類活動進入;“退”就是盡可能地退出生態緩沖帶內已經存在的各類破壞生態環境的人類活動,減少對河湖生態的不利影響;“補”就是對生態功能受損的區域,在自然恢復為主的基礎上,實施必要的生態修復措施,促進河湖生態緩沖帶修復和河湖水生態環境改善。
此外,針對基層普遍反映的生態緩沖帶范圍難確定、生態修復缺指導等問題,《指南》細化了生態緩沖帶范圍確定方法和生態修復措施,并給出生態修復措施示意圖,方便操作者使用。(記者 周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