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冬季兩項:賽道通過國際認證 突出人性化設計參賽便捷
國家冬季兩項中心賽道和靶場。
看臺搭建有講究
冬季兩項是越野滑雪與射擊相結合的競賽項目,運動員需要根據賽事要求每滑行一段距離進行一次射擊。該項目將滑雪的速度和射擊的精準巧妙融合,考驗運動員的動靜轉換能力。
據國家冬季兩項中心場館和基礎設施經理陳國徽介紹,為保證賽時的觀賽體驗,國家冬季兩項中心以技術樓為中心,將看臺搭建在技術樓下方及兩側,前端為射擊靶場及罰圈區,中間則設置了兩條賽道,這樣就在小范圍內形成了一種“環抱”的緊湊格局,加上現場有97座照明燈的保障,非常利于現場觀賽及賽事轉播工作。而技術樓的東西兩側還設置了兩個大屏幕,現場的觀眾和工作人員通過大屏幕就可以看到遠端賽道進行的實時賽況。
功能區域設置巧妙
技術樓是國家冬季兩項中心最重要的永久建筑之一。技術樓從運動員舉槍瞄準這一動作中產生設計靈感,以一條連貫的折線串聯建筑屋頂與看臺,形成極具張力的造型,賽時將作為場館運行和競賽組織管理的核心區域。建筑首層、三層、四層以競賽組織功能用房為主,二層設置為架空層以銜接用于連接崇禮各個場館的高架人行通道“冰玉環”,從“冰玉環”可以直通看臺。賽時,這里可以作為觀眾活動區域,配備各類賽事服務設施,賽后則可賦予其他功能繼續使用。建筑內的部分隔墻采用可移動、可拆卸的輕質隔墻系統,方便賽后功能轉化。
技術樓的功能是進行競賽管理、場館管理、觀眾服務以及設置技術機房。據陳國徽介紹,技術樓堪稱國家冬季兩項中心的“大腦”,他說:“場館的運行中心就設置在技術樓內,樓內配置有大量的機房,能夠收集到賽道以及核心區各個技術點位傳來的信息,它還可以跟北京的主運行中心進行連線,實時了解賽場內外的情況并進行交流。”
打蠟房也是國家冬季兩項中心的關鍵設施,據陳國徽介紹,場館共搭建120間打蠟房,此次測試周共開放約30間進行使用。打蠟房使用電熱板及空調進行溫度調節,能夠保證打蠟師正常工作。打蠟房的周圍還有運動員休息室、領隊會議室、餐廳等。在場館下方還建立了穿越場館的地下賽道,保證運動員能夠便捷穿梭于競賽區域、設備存放區域、訓練區域等。
賽道通過國際認證
國家冬季兩項中心將承擔北京冬奧會和冬殘奧會比賽,其中冬奧會將產生11枚金牌,冬殘奧會將產生38枚金牌。據陳國徽介紹,現階段國家冬季兩項中心已經有能力在冬奧會及冬殘奧會之間進行轉換,轉換時僅需要進行景觀調換、通道設施搭建等工作,就能在較短時間內完成轉換工作。陳國徽說:“所有賽道已經通過了國際認證,賽道設置和轉換工作都進行過測試,多個點位在各種天氣條件下都進行了測試,能夠保證賽事順利進行。”
國家冬季兩項中心完成基礎造雪 正造儲備雪
12月28日,在崇禮古楊樹場館群國家冬季兩項中心的潔白雪道上,兩位滑雪者正在努力爬坡。“那是打蠟師,他們在測試雪板上的雪蠟。”古楊樹場館群的山地運行經理魏慶華指著他們說,“國家冬季兩項中心的基礎造雪我們已經完成了,接下來要進行的是儲備造雪。”
魏慶華所在的部門負責古楊樹場館群的造雪、壓雪、制冰,場地的安全防護、設置以及物料運輸等工作。為迎接此次冬季兩項國際訓練周,過去六周他們團隊全力造雪。
國家冬季兩項中心雪道面積將近12.5萬平方米,包括比賽賽道、熱身道、訓練道,還有冬殘奧會的賽道。這部分造雪用水6萬噸,成雪10.5萬立方米。同時,賽道周邊的景觀區域也需要造雪覆蓋,這樣可以避免風沙侵蝕賽道,同時營造賽場氛圍。這部分造雪用水10萬噸,成雪17萬立方米。除此之外,儲備用雪需要用水3萬噸左右,可以成雪約5.6萬立方米。
造雪用水量聽起來是一個龐大的數字,但其實并不會給當地生產生活用水造成不便,當初的造雪設計就是本著對環境友好的原則。據魏慶華介紹,整個古楊樹場館群的造雪用水量不到當地用水總量的1%。這得益于為冬奧會場館群修建的一個20萬噸的蓄水池以及五個共5萬噸的景觀湖,它們可以把地表徑流和夏天的雨水收集起來,不僅可以供比賽造雪之用,而且還可以滿足賽場周邊景觀綠化以及農田的灌溉。
盡管造雪的水來自地表徑流和降水,但蓄水池所收集的水仍能造出高質量的雪。據魏慶華介紹,通過設置9000立方米的沉沙池以及3500立方米的凈化池,可以保證水的質量。目前,古楊樹場館群所使用的造雪系統可以根據氣溫等條件,造出9種不同雪質的雪。“高質量的水能造出高質量的雪。”他說,“我們的水雪轉化比是1比1.7,也就是1噸水可以轉化成1.7萬立方米的雪。”(記者 李遠飛 鄧方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