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進硬件設施與“最強大腦”完美結合 “冰絲帶”智慧場館建設完成
昨天,“冰絲帶”智慧場館建設正式完成,先進的硬件設施與“最強大腦”——智慧集成和數字孿生平臺緊密配合,讓這座北京冬奧會唯一新建冰上場館不僅可以為運動員、觀眾、裁判員、媒體等相關方提供最精細、貼心的服務,也在運行管理上更便捷,減少場館能耗。
通過“最強大腦”——智慧集成和數字孿生平臺,“冰絲帶”不僅讓觀眾享受到入場和觀賽的便利,更成為一座有感覺、會呼吸、有記憶、會思考、能自我調節的智慧場館。國家速滑館公司副總經理、總工程師李久林介紹,“冰絲帶”場館內外的傳感器采集、監測相關數據后,上傳至“最強大腦”,再由后者通過計算判斷場館運行狀態,并做出相應調整。目前,“最強大腦”已接入36個系統,近10萬點實時數據,可在“云—網—霧/邊—端”體系架構支持下,通過4G、5G、NBIoT、WiFi等多種通道,實時獲取各個系統的運行狀態、室內外的溫度、濕度、PM2.5、光照度等。
作為賽場的“主角”,運動員自然也能體會到“冰絲帶”的智能優勢。“最強大腦”通過收集計算智能傳感器實時檢測的場地濕度、溫度、風速,以及360度檢測系統計算的觀眾席各區域人員數量(溫度因此會有不同),就可通過調控座椅送風系統和除濕系統,讓冰面始終保持最佳狀態。李久林介紹,正“最強大腦”確保“最快的冰”是“最強大腦”的軟件加持,加上制冰時的硬件基礎,才讓“冰絲帶”真正打造出了“最快的冰”。
“智慧場館建設在‘冰絲帶’設計之初就作為整個工程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我們主要從兩個方面考慮,一是建造過程的智慧化,另外就是運行的智慧化。”李久林解釋,智慧集成和數字孿生平臺讓“冰絲帶”不僅包括一座實體化的場館,也包括一個完全相同、孿生的數字化的場館。通過數字孿生操作系統,工作人員可以進行公共安防、設備監控、能源優化等操作。李久林表示,“冰絲帶”智慧場館建設集最先進的信息技術、最優質的觀眾體驗、最精細的管理于一體,著眼于長期可持續經營,最終形成科技亮點紛呈、經得起歷史檢驗的“中國方案”。(記者 吳東 趙曉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