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后“后浪”們值得點贊和尊重
最近,00后“后浪”們頻上新聞,讓不少“過來人”們直呼厲害。先是湖南留守女孩鐘芳蓉報考北大考古專業引發爭議后,獲得了不少考古和文博機構、前輩的力挺,一時間還成為“考古圈團寵”。最新消息是,雅典大學也發來公函,表示熱烈歡迎她去希臘學習考古。
另一個例子是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大一學生劉上自主設計了一枚火箭,并順利完成了發射和回收的全過程。“你咋不上天呢”這句針對“后浪”們的戲言,也被這位00后瀟灑變為了現實。
人們不難發現,這屆年輕人中,選擇不走尋常路的越來越多,他們有著自己的活法和態度。所謂有“錢途”、高“性價比”等帶有消費主義邏輯的專業選擇觀,在他們這里似乎越來越不奏效了。
不得不承認,把專業選擇與物質、實用層面捆綁起來,仍舊是社會中相當一部分人的固有觀念。這一點,在留守女生鐘芳蓉引發的爭議中可見一斑。“她還是太年輕”“到就業的時候就哭了”等網友評論,反映的仍舊是搞考古收入不高等物質層面的憂慮。在許多人眼中,出身寒門的鐘芳蓉,完全可以利用自己的高分優勢,選擇金融、法律等能讓自己改善生活水平、實現“逆襲”的專業方向。
可是這一看似“理性”和“清醒”的分析,其實是對大眾消費潮流不加反思的隨波逐流。現實生活中,筆者也與不少投身金融、互聯網行業的年輕人聊過,發現很多人當初選專業時并不知道自己的興趣所在,更多是看重行業是否熱門。相當一部分人并不是真心喜歡這一職業,而只是把工作視為單純的謀生途徑。由于難以從工作本身獲得多少快樂,高收入和所謂的精致消費生活便成為另一種意義上的心理補償。
細觀鐘芳蓉和劉上兩位00后的專業選擇,就會發現他們的不一樣:他們沒有被簡單粗暴的消費主義觀念輕易“洗腦”,也不會盲目選擇能帶來高收入的熱門專業。他們敢于不走尋常路的底氣,源于其很早就明確了內心的熱愛與自我發展的方向。
隨著互聯網的發達,年輕人的視野逐漸被拓寬,也有更多機會、更早地接觸到一些相對冷門的行業。比如剛上完大一就能發射火箭的劉上,其實對這一領域已有7年的關注和熱愛。他把SpaceX的創始人馬斯克視為偶像,也通過各類科幻電影發現并明確了自己的研究方向。鐘芳蓉選擇考古專業也非一時興起,不同于許多人在高考后才開始了解各類專業,她很早就對考古領域萌生了興趣,并把樊錦詩先生視為努力的方向。
從上述兩位青年人身上我們可以看出,在自我實現的層面上找到人生定向后,消費主義的“欺騙性”就沒那么強了。當工作本身就能給自己帶來幸福和樂趣,人不再需要通過消費能力來體現人生意義和自我價值,生活反倒可以變得很充實。
事實上,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所謂的冷門專業也大多能夠讓人過上不錯的生活,日子不至于太過困窘。相信只要他們在自己的領域做精做好,物質回報自然也會隨之而來。因此,面對這屆年輕人不走尋常路的選擇,先別急著用傳統觀念去否定——他們很早就實現自我意識覺醒、明確自身興趣的傾向,恰恰是最值得被點贊和尊重的。(作者:任冠青,系媒體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