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億元!“河南造”挺起我國衛星事業
神舟十四號飛船“神經系統”的連接器、幫助飛船與空間站對接的“智慧眼”、火箭熱控系統“管家”、神舟十二號的“生命之塔”、航天員出艙服面窗……中國航天事業搭載了諸多“河南造”。
為了助力我國航天事業叩問蒼穹,9月20日,記者從省發展改革委獲悉,我省印發《河南省衛星產業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提出要推動鄭州和鶴壁建設全鏈條衛星產業集群,到2025年,全省衛星產業規模達到200億元。
到2025年,全省衛星產業規模達到200億元
一個小小的航天員太空出艙服面窗的誕生,背后要有一個超一流的科研團隊、超一流的材料產業做支撐。鄭州大學橡塑模具國家工程研究中心教授劉春太解釋:“航天員穿的航天服最薄弱的環節就是面窗。在太空中,面窗一個缺陷,就有可能導致航天員生命遇險,對于研發和制造要求極高。”
近年來,我省緊跟國家戰略,以北斗導航與位置服務為突破,越來越多“河南造”挺起了我國衛星事業,相關產業發展良好。截至2021年年底,全省衛星產業規模達到100億元,擁有衛星重點企業40余家。
在省發展改革委相關工作人員看來,加快發展衛星產業,既是服務國家戰略需要,也能充分帶動我省電子信息、新材料、人工智能等新興產業發展。為此《規劃》明確,到2025年,全省衛星產業規模達到200億元,測繪地理信息等相關產業營業收入突破1000億元,初步形成涵蓋衛星生產制造、應用服務、研發創新的產業體系。
產業集群定在鄭州、鶴壁,鼓勵各地差異化發展
《規劃》明確,推動鄭州和鶴壁建設全鏈條衛星產業集群,支持洛陽、新鄉、信陽等市做強衛星制造配套產業,鼓勵各地差異化發展衛星應用產業,形成“2+N”衛星產業發展格局。
為何鄭州、鶴壁能在衛星產業中唱“主角”?在業內人士看來,鄭州的區位優勢、產業優勢、人才優勢、市場優勢不必多說;而鶴壁能脫穎而出,主要得益于當地良好的數字基礎和航天產業“新秀”——航天宏圖信息技術股份有限公司落戶。近年來,鶴壁數字經濟發展風生水起、勢頭迅猛,特別是京東、阿里、華為、聯想等一批行業頭部企業落地,產業發展的層次和水平非同一般。作為國內領先的遙感和北斗導航衛星應用服務商,航天宏圖也已將中部總部落戶鶴壁,鶴壁形成了吸引衛星產業鏈企業的強大磁場。
根據《規劃》,鄭州衛星產業集群,重點放在航空港區、高新區北斗產業園、金水區和經開區,涵蓋衛星終端模組、智能終端產品研制、遙感衛星融合軟件與應用服務等,構建“一港三園”為主體的產業集群。做優鶴壁衛星產業集群,構建“一星座兩中心兩基地”為主體的產業集群。
同時《規劃》還明確,鼓勵各地發展衛星配套產業,提升衛星制造產業配套能力,提升技術創新能力,推廣衛星服務應用,讓衛星技術廣泛服務我省生態環保、資源監測、水利防汛、氣象預報、城市管理應用、應急管理、智能交通應用、農業農村、文旅領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