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光銀: “我這輩子就干一件事就是治住沙子 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

              烈日炙烤著大地,7月中下旬的一天,氣溫逼40攝氏度,石光銀焦急地查看著今年新種的樟子松,并反復叮囑工人們:“一定要時刻關注土壤的水分狀態,及時澆灌……”

              雖已汗透衣背,但這位年七旬、新中國成立以來的首位“全國治沙英雄”依然堅守在抗旱造林第一線。“我這輩子就干一件事,就是治住沙子,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這是石光銀最常說的一句話,也是他治沙30多年始終堅守的信念。

              回想起6月29日在北京人民大會堂獲頒中國共產黨最高榮譽——“七一勛章”時的情景,石光銀仍然十分激動:“咱干了這么點兒事,黨卻給了這么高的榮譽!沉甸甸的獎章往脖子上一戴,不由得讓人深感責任重大、壓力也很大。有生之年,我要繼續干、好好干、干到底,生命不息,治沙不止!”

              1952年,石光銀出生在毛烏素沙漠南緣的陜西省定邊縣海子梁鄉。童年時,一場場風沙常常掩埋了莊稼、房屋,“沙都到了房梁上”。在他記憶里,風沙帶來的苦難和貧困,迫使自己家前前后后搬遷過9次。

              1984年,國家鼓勵個人承包治沙。時年32歲的石光銀辭去鄉農場場長的“鐵飯碗”,成立全國第一個“聯合農戶治沙”的農民治沙公司。“鄉親們祖祖輩輩受風沙的害,住在這地方,要想過上好日子,就要治住沙!”石光銀當時承包了3000畝荒沙地,成了榆林地區承包治沙的“第一人”。

              為了治沙,他舉家搬遷到了風沙最大的四大號村,帶領7家農戶一頭扎進茫茫大荒漠。治理3000畝荒沙地,不是件容易事,橫在石光銀面前的,是三大“攔路虎”:資金難籌集、勞力難組織、風險難預測。

              在3000畝荒沙地上栽樹,僅種苗一項就需要10萬元,但7家農戶拿出的全部積蓄只有750元。心急如焚的石光銀避開妻兒,賣掉了自家的84只羊和1頭騾子。其他農戶相繼賣掉自家的牲畜,還從各自的親友處借貸,才湊夠了樹苗款。

              1984年的春、秋兩季,石光銀帶領男女老少齊上陣,在荒沙地栽旱柳、沙柳和楊樹。好在天公作美、雨水好,苗木成活率達到85%以上,3000畝荒沙變成綠洲。

              堅定了治沙決心的石光銀再次承包5.8萬畝荒沙地。在這片荒沙中,大小沙梁上千座,其中治理難度最大的就是特大沙梁——狼窩沙。狼窩沙地形復雜、環境惡劣,夏季地表溫度能達到60多攝氏度、冬季可低至零下40多攝氏度。要在這里把樹栽活,難度可想而知。

              石光銀貼出“招賢榜”,號召十里八鄉的鄉親一起治沙。一旦資金投進去見不到收益,會連累大家窮上加窮。為此,石光銀成立新興林牧場,將股份制引入治沙中,戶戶有股、按股分紅的機制激發了農戶的治沙積極。

              1986年,石光銀帶領鄉親拉開“大戰狼窩沙”的序幕。那些日子,大家吃的是被風吹得又干又硬的玉米饃,喝的是沙坑里澄出來的沙糊糊水,住的是柳條和塑料布搭的庵子。風吹、日曬、沙烤,大家的臉被曬得黢黑,嘴上起泡,眼里布滿血絲。不幸的是,當年刮了10多次六級以上大風,他們栽的樹苗有90%被毀,幾乎所有付出都打了水漂。

              石光銀強忍悲痛,鼓舞大家振作起來。第二年,他又帶著大伙兒干了一個春天,但80%的樹苗又被風沙毀掉。這時,石光銀意識到“治沙不能蠻干,也要講高科技”,所以他到榆林、橫山等地學治沙經驗。1988年春,他帶領鄉親們第三次奮戰狼窩沙,用學來的“障蔽治沙法”取得了治沙勝利,80%的樹木活了下來。看到從沙窩里出來時如同“野人”的石光銀,妻子心疼地放聲大哭。

              在30多年的治沙歷程中,石光銀帶領大家歷盡千辛萬苦,在承包的25萬畝荒沙和堿灘上種活了5300多萬株樹木的喬灌木林,在毛烏素沙漠南緣筑起了一條長達百余里的“綠色長城”,徹底改變了當地“沙進人退”的惡劣環境。

              林草長起來了,風沙小了,四大號村變富了。為了讓治沙事業持續健康發展,也為了讓當地群眾脫貧致富,石光銀探索出“公司+農戶+基地”、治沙與致富相結合的發展模式,依托林草資源發展畜牧產業,先后辦起新興林牧場、秀美林場、百頭肉牛示范牧場、3000噸安全飼料加工廠、千畝樟子松育苗基地、千畝脫毒馬鈴薯良種繁育基地等經濟實體,帶動當地農民人均收入從幾百元提升至3萬元。

              由于當年栽種的灌木林壽命短、經濟價值小、觀賞差,二次沙化可能大。幾年,石光銀帶領公司員工展開二次植樹造林和低產林改造,栽種了以樟子松為主的優質樹種達100多萬株,面積已達5萬畝,價值2000多萬元。

              不僅如此,石光銀還帶動白于山區曾經最貧困的50戶272人搬出大山,成立十里沙行政新村,還無償為每戶劃撥3畝宅基地,帶領大家打水井、蓋房子、架電線、發展養殖業,逐漸擺脫了貧困。他還自籌資金建起荒沙小學和光銀希望小學,為當地孩子解決上學難題;墊資500多萬元,為鄉親們修通了從定邊至海子梁的砂石“致富路”……

              在石光銀的帶領下,定邊縣先后涌現出杜芳秀、王志蘭等眾多治沙典型,當地的林草覆蓋率也由新中國成立之初的0.5%提高至現在的32%。石光銀先后獲得全國勞動模范、全國治沙英雄、世界杰出林農獎等60多項榮譽。

              “榮譽是過去的,咱拿到這些榮譽,就要對得起這些榮譽,要想想咱還能為國家、為老百姓做點啥。”石光銀告訴記者,接下來,他打算加大治沙及農業工作的科技投入,帶動更多年輕人投身治沙事業,讓治沙事業能夠持續發展下去。

              亚洲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亚洲女久久久噜噜噜熟女| 亚洲ⅴ国产v天堂a无码二区| 国产AV无码专区亚洲AWWW| 亚洲男人天堂2020| 亚洲а∨天堂久久精品| 亚洲aⅴ无码专区在线观看春色| 国产成人精品日本亚洲专区6| 亚洲中文字幕在线无码一区二区| 亚洲日韩中文字幕天堂不卡| 亚洲高清免费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视频免费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永久www忘忧草| 亚洲无成人网77777| 亚洲国产av高清无码| 亚洲免费人成视频观看|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久久久久| 中文文字幕文字幕亚洲色| 亚洲一区二区无码偷拍| 亚洲精品无码成人| 看亚洲a级一级毛片| 国产午夜亚洲精品不卡免下载| 亚洲AV中文无码乱人伦| 国产国拍亚洲精品福利 | 亚洲春色另类小说| 亚洲国产av一区二区三区丶| tom影院亚洲国产一区二区| 四虎必出精品亚洲高清|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久久APP | 亚洲αv在线精品糸列| 亚洲精品视频在线| 亚洲六月丁香六月婷婷色伊人| 亚洲综合伊人制服丝袜美腿| 亚洲中文无码永久免| 国产亚洲综合久久| 激情综合色五月丁香六月亚洲| 亚洲成av人影院| 亚洲国产精品综合久久2007| 亚洲午夜福利在线视频| 亚洲AⅤ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国产自偷亚洲精品页6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