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鄉全市臨時安置點303個 累計轉移安置15萬人
7月25日上午,在河南省新鄉市紅旗區和平路小學和漸德小學集中安置點,受困群眾張麗正在教九歲的女兒讀書,在她身旁,一歲多的二女兒睡得正香。
張麗是首批被安置到這里的受困群眾,后續還將有二百多人被安置到這里。張麗告訴記者:“目前所在的安置點有水、有電扇,挺方便。”
探訪:學校成受困群眾轉移安置點重要陣地
從7月17日開始的強降雨,新鄉市平均降雨量830毫米,最大降雨量965.5毫米。最大降水總量、最大小時雨量、最大兩小時雨強、最強時段降水總量均達歷史極值。同時,隨著上游來水量大增,共產主義渠、衛河等河渠水位上漲,部分河段出現外溢,導致市區部分路段積水嚴重。新鄉啟動滯洪區進行泄洪,第一時間把受困群眾安全轉移到安置點,并進行妥善安置。
為了做好安置工作,新鄉市紅旗區按照新鄉市的統一要求,提前做好充分準備,迎接受困群眾的到來。紅旗區和平路小學組織全校老師和社會志愿者一起,安置群眾,分發物資。
紅旗區和平路小學副校長巫軍表示,目前到的物資可以說是應有盡有,學校按照紅旗區政府和民政局的統一安排,發放物資。
按照新鄉市要求,集中安置點群眾基本生活保障,要做到“六有”,即“有飯吃、有衣穿、有臨時安全住所、有干凈水喝、有病能及時醫治、有網絡通訊信號”。同時做好環境消殺,保障食品安全和群眾身體健康,讓受災群眾吃得放心、住得安心、出行方便。
方便面、火腿腸、熱水……受災群眾劉春花和苗長浩稱,在安置點里,志愿者們的熱誠讓他們感受到了溫暖。
據介紹,目前,新鄉市紅旗區在轄區11所中小學開設了集中安置點,已妥善安置受災群眾1700名。其中,鳳泉區設置了8個安置點,分別位于金燈寺小學、后郭柳大隊等處,可安置4600多人。群眾在這里都能夠享受到有吃有穿、有干凈水喝、有地方住、有村醫和衛生防疫,居住環境安全方便。
在新鄉市牧野區河南師范大學實驗中學安置點,受災群眾李東亮說:“在政府的安置下,受災群眾得到了溫暖,洗澡有熱水,喝的有開水,吃的熱乎飯,有個頭疼發熱,還有志愿者贈送的藥品。”
7月23日上午,接到新鄉市教育局安置任務后,河南師范大學實驗中學和市第二中學防汛應急領導工作小組迅速成立受困群眾安置點。黨員先鋒突擊隊第一時間對學校進行消殺,并將教學班統一打掃、規劃,為受困群眾提供飲水機、空調,同時協調愛心人士供應熱飯,協調市區醫院為群眾義診,保證群眾生活健康。記者了解到,截至目前,河南師范大學實驗中學已安置牧野區受困群眾500多人。新鄉市第二中學接收受困群眾500多人。
新鄉廣播電視大學校長李瑞睿介紹,目前安置在新鄉廣播電視大學的600多人里,約有30余名是孩子。為此,學校專門開放了幼兒園,讓幼兒園的老師取消休假當志愿者,來教他們唱歌、跳舞。此外根據自身的職業技術優勢,組織了美發專業的愛心志愿者,給受困群眾提供服務。
衛輝市設置集中安置點158個 轉移群眾7萬多人
作為新鄉市衛河和共產主義渠下游的衛輝市,在這次暴雨和洪澇災害中受到的波及很大,共設置集中安置點158個,緊急轉移安置受困群眾7萬多人。
為妥善安置受困群眾,從7月22日開始,衛輝市將市第五完全小學、育才學校、柳莊鄉第二中學等學校作為安置點,讓校園成為受災群眾溫暖的“家”。
7月25日,記者在衛輝市第五完全小學安置點看到,學校已對教室、寢室、餐廳、廚房和衛生間進行了消殺,并配齊了被子等日常用品。為了方便村民的日常生活,安置點設立了醫療觀察室、暑期教學班等。而在輝縣市占城鎮大占城村小學安置點,學校把老年人安置在一樓,其他人員安排在二樓、三樓,以班為單位,有序保證安置群眾的生活。
在輝縣市峪河鎮第二民族學校安置點,教室已成了大伙們臨時的家,被轉移的老人們正在吃飯。受災群眾表示,學校提供的糊涂面條熱熱乎乎,安置點24小時都有人值班,隨時為他們提供服務。
7月28日下午,記者從新鄉市民政局了解到,截止到27日下午三點,新鄉全市臨時安置點303個,累計轉移安置15萬人,其中,集中安置10萬人,分散轉移4萬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