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畢業生作為職場“新人” 謹記以下需要避免的坑
統計顯示,2021屆江蘇省高校畢業生突破60萬人。邁出校園進入職場,全新的環境會讓不少人感到興奮,但由于缺乏社會經驗,極容易落入職場的“隱形陷阱”。本期《職場關注》,記者就來盤點一下“職場小白”們需要躲避的坑。
試用期的套路深
試用期,是勞動者與用人單位為了相互了解而約定的考察期。然而一些用人單位,會利用畢業生經驗不足、急切找工作的心理,在試用期上玩些小伎倆。
王熙去年從南京某高校畢業,經過幾個月的不懈努力終于找到了工作,試用期為3個月。試用期結束后,單位卻遲遲不跟小王簽訂正式合同。小王只得向單位人事部門詢問,得到的答復是“因表現沒有達到單位要求,試用期再延長3個月”。在此期間,單位繼續按試用期工資標準支付。
試用期“延長用”甚至“白用”,是初入職場的新人們最常遇到的問題。法律專家表示,《勞動合同法》明確規定,勞動合同期限3個月以上不滿1年的,試用期不得超過1個月;勞動合同期限1年以上不滿3年的,試用期不得超過2個月;3年以上固定期限和無固定期限的勞動合同,試用期不得超過6個月。而且,同一用人單位與同一勞動者只能約定一次試用期。勞動者在試用期的工資不得低于本單位相同崗位最低檔工資或勞動合同約定工資的百分之八十,并不得低于用人單位所在地的最低工資標準。
需要注意的是,在試用期內,用人單位可以以“勞動者在試用期間被證明不符合錄用條件”為由解除勞動合同,但應有充分依據。如存在隨意解除合同之嫌,法院在審理時會要求用人單位對“不符合錄用條件”承擔舉證責任。
“培訓貸”防不勝防
天花亂墜的宣傳,精心設置的誘餌,缺乏資質的培訓機構和貸款機構攪在一起,讓眾多急于找工作的大學生深陷其中——這就是所謂的“培訓貸”。
南京某高職學生黃麗剛畢業,就遭遇了慘痛教訓,原以為在網上找到了一份高薪的工作,沒想到卻陷入了連環套路。
年初黃麗在網上搜尋求職信息,看到一家位于南京市新街口的科技公司正在招聘新媒體編輯。簡歷投出后沒過幾天,她就收到了這家公司的面試通知。
面試時,這家科技公司的人事經理告訴黃麗,她之前所學的專業并非新媒體類,既然如此,不如選擇IT類的崗位。黃麗表示自己對計算機并不了解,但這名面試官不斷給她介紹IT行業的發展前景,并承諾可以保障高薪工作。黃麗說自己沒有這方面的經驗,但對方卻稱黃麗條件很好,公司可以為她提供培訓,但需要交培訓費19800元,可以分期付款。結果在公司參加半年的培訓后,不僅沒有獲得這家公司之前承諾的高薪工作,反而讓黃麗背上了近兩萬元的培訓貸款。
這些培訓公司以高薪、工作輕松、前景光明等虛假承諾為誘餌,要求求職者辦理“培訓貸”。但培訓結束后,承諾往往無法兌現,求職者還要承擔貸款的利息和費用。
就業歧視更加隱形
前不久,有“盲盒第一制造商”之稱的泡泡瑪特被爆出在面試女性求職者時讓其填寫生育計劃,此事在網上引起軒然大波,并一度登上微博熱搜榜單,有網友質疑泡泡瑪特涉嫌就業歧視。之后,泡泡瑪特公開道歉,是個別分公司招聘不規范導致,今后將會積極整改。
盡管泡泡瑪特已經公開致歉,但記者從相關致歉報道的評論區留言可以看出,多數網友仍對泡泡瑪特持懷疑態度。近年來,隨著國家明令禁止招聘環節中出現就業歧視和求職者維權意識的覺醒,顯性歧視已明顯減少,但隱性歧視依然存在,各種奇葩招聘層出不窮。
有人力資源專家表示, 除了需要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制訂明晰具體的界定標準、指導性強的保護條款以及嚴格的懲處措施,還需要應聘者提高應聘能力,認識和甄別各種隱性歧視,維護自身合法權益。
簡歷“整容”涉嫌違法
簡歷是求職者進入用人單位的“敲門磚”。為了吸引用人單位的注意,不少求職者會請專業人士幫忙優化簡歷。記者在某電商平臺搜索“簡歷優化”,價格根據其提供的服務,從50元到300元不等。記者點開一家月銷量1萬以上店鋪的評價板塊,里面既有點贊好評的,也有諸如“符號都標錯”的差評。
對于優化簡歷的行為,人力資源專家表示,如果從簡歷的內容組成、語言表述、版面設計等方面給予求職者指導、幫助,這是沒有問題的,但如果誘導、幫忙求職者造假簡歷內容,把簡歷“整”過了頭,這就涉嫌違法。
根據《勞動合同法》相關規定,用人單位有權了解勞動者與勞動合同直接相關的基本情況,勞動者應當如實說明。《勞動合同法實施條例》也明確,勞動者以欺詐、脅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用人單位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訂立或者變更勞動合同的,依照勞動合同法規定的條件、程序,用人單位可以與勞動者解除固定期限勞動合同、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或者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務為期限的勞動合同。此外,如求職者在簡歷造假過程中,有偽造、變造證件,使用假章、假證等行為的,將面臨治安管理處罰,情節惡劣的可能構成刑事犯罪。
求職者如果在簡歷中填寫與自身實際情況不符的虛假經歷,將會給未來職業發展留下失信污點。因此專家建議,求職者要樹立正確價值觀,與其抱著僥幸心理去優化簡歷,不如腳踏實地優化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