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振興小站稻不僅“精準”種出來 還要賣出去
提起天津產的特色農產品,小站稻一定會占有一席之地。然而過去十幾年,由于水資源缺乏和城市的發展,小站稻一度走向沒落。不久前,記者在電商平臺上搜索時發現,過去鮮有人問津的小站稻,如今卻能以5公斤59元的價格熱銷。小站稻重整旗鼓的秘密何在?近日,記者循著包裝上的產地,來到位于天津市西青區王穩莊鎮的中化農業MAP示范農場一探究竟。
精準種糧
每種資源都要用到刀刃上
小暑將至,示范農場2萬畝水稻基地一片盈盈綠意。眼下正是農忙時,插滿了秧苗的農田里卻鮮見農人。田間管理的人在哪里?在田頭,記者找到了答案——幾個手拿遙控裝置的農藝師正操控著植保無人機進行施肥、病蟲害防治等工作。
“兩萬畝地只需要六七個人,每畝施肥時間僅在10-15分鐘左右。”中化農業天津中心生產部負責人代仁強介紹,農場全程采用遙感監測、智能灌溉、變量施肥等新的種植技術,全程機械化及無人機插秧、施肥,同時應用田間氣象站、蟲情檢測儀等智慧農業管理系統,一個16個人的團隊就能實現對2萬畝稻田的全程管理。
智慧化管理、機械化作業,大大降低了種糧的人工成本。中化現代農業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總經理陳偉算了筆賬:農產品溯源的難點在于田間數據的收集,這一般是農藝師在巡田或田間管理時的工作之一,曾經2000畝地就要配一個人,現在2萬畝地只需要2個人就能完成,相當于可以省下8個人。
水曾經是困擾小站稻發展的一大難點。陳偉介紹,王穩莊鎮土質屬于濱海鹽漬土壤,這對種植糧食作物的考驗很大。水是必要的,但如何提高水資源使用效率,用最少的水發揮出最大的效果?陳偉告訴了記者他們的秘訣——“精準”。
“南水北調為小站稻重整旗鼓帶來了必要的水資源,對如此珍貴的水資源利用更要精準。”陳偉說,“以往農民種田靠經驗,現在我們種田靠科技。”依靠科學精細化的管理技術,運用智能排灌系統,新季的水稻生產預計可減少20%的用水需求,而且僅需一個人看著設備就行。
智慧農業系統中的精準氣象服務也為節本增效提供了可靠支撐。“我們通過田間氣象站監測到未來2小時要下雨,就會推遲施肥,這就大大降低了各項資源的浪費。”代仁強說。
精準儲售
講情懷的小站稻也能贏得年輕人
在示范農場生產的小站稻外包裝上,一個寫著“MAP beside”的標簽引起了記者的注意。陳偉介紹,這是中化農業針對MAP模式下進行全程種植服務的農產品推出的全程種植管控品牌,消費者通過手機掃碼即可了解產品生產、加工、物流等全生命周期信息,做到全程溯源。
“不僅是種糧環節,在收儲環節我們也做到了數字化溯源。”陳偉說,稻米烘干之后會進入14-15℃的低溫倉,保證品質和口感風味,“自動監測溫濕度、視頻監控,乃至運輸途中的全程跟蹤缺一不可。”
振興小站稻,不僅要種出來,更要賣出去。在銷售方面,示范農場的小站稻定位更是精準,“瞄著市場做產品”。記者在電商平臺上看到的5公斤裝59元的小站稻是農場產出的“最便宜”的一款產品。“根據終端銷售反饋的數據來看,小站稻的消費區域主要集中在天津周邊,受眾群體主要是中老年消費者,他們更多的是希望通過小站稻回憶兒時的味道。”陳偉分析。
在中化現代農業有限公司天津技術服務中心,一款如同罐裝飲料一樣的大米產品引起了記者的注意。“這是針對年輕消費群體推出的一款產品。多少米加多少水煮出來的米更好吃?一些消費者可能總也把握不準,這款產品就很好地解決了這個問題。”服務中心有關負責人向記者展示罐身上的說明,這樣一罐280克的米剛好是一頓飯的飯量,“一罐米、一罐水、一家人、一頓飯”。“得益于大數據對消費群體的精準分析,這樣一小罐米就能賣出15元,在市場上很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