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看點!相宜本草十年之約:A股之難,難于上青天
號稱植根于三千年中醫藥文化的國貨美容護膚企業相宜本草,再一次向A股市場發起沖擊。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根據證監會最新消息,11月10日,上海相宜本草化妝品股份有限公司(簡稱“相宜本草”)同中國國際金融股份有限公司簽署了上市輔導協議,正式啟動A股IPO進程。這也是相宜本草繼2012年首次遞交招股書后,時隔十年后再度沖擊IPO的一次“壯舉”。作為國貨護膚品中曾經的領軍企業,相宜本草曾在2008年榮獲“全網國貨美妝品牌NO.1”的稱號,也曾在2013年實現年銷售收入23億元,風光一時無兩。
然而福禍相依,勇立潮頭的相宜本草很快迎來了發展瓶頸,在資本市場的歷練中也屢次受挫。隨著整個化妝品市場增速放緩,相宜本草也因虛假宣傳連遭處罰、研發實力屢被質疑,向上之路被迫陷入停滯。如何破局,公司未來的發展著實令人難以預料。
時隔十年再啟IPO,一路跌宕起伏
相宜本草成立于2000年,至今已有22年的歷史,公司前身為上海相宜百貨,始終專注于中草藥護膚品的研發與銷售工作。2007年,相宜本草首次“觸電”資本市場,收到了今日資本創始人徐新的1000萬美元注資,這筆資金也令相宜本草承擔了極大風險,據業內人士透露,創始人封帥曾與今日資本簽下對賭協議,將公司的增長預期由50%提升至70%-80%。
為了對賭成功,一向低調的相宜本草踏上了“營銷”之路,開始頻頻在電視廣告中露面,除了贊助當時的綜藝節目舞林大會外,還邀請到了周冬雨、阿蘭等明星作為產品代言人。大手筆的營銷投入顯然令相宜本草“收獲頗豐”,公司當年銷售增幅最終達到150%,并在此后多年連續保持高增長態勢。
2012年,勢頭正猛的相宜本草首次提交招股說明書,公司當時擬募集資金逾7億元。招股書顯示,2009-2011年,相宜本草實現營業收入3.77億元、7.5億元、13.35億元,除了營收的翻倍式增長,公司的凈利潤也與日俱增,報告期內實現凈利潤5221.52萬元、1.16億元和1.35億元。
隨后的2012年,相宜本草年銷售收入達到23億元再創新高,成為國貨化妝品龍頭企業。然而依靠高額營銷和廣告推廣撐起的業績始終存在危機,2014年,相宜本草主動選擇了放棄IPO,時任公司總裁嚴明表示,終止上市出于公司戰略多方面考量,目前商超渠道大環境不理想,公司內部也處在調整期,這兩年將以維護市場穩定為重,同時加強公司抗風險能力。
在2014年終止上市后,相宜本草的業績也隨之急轉直下,創始人封帥都曾在公開場合對外表示,2014-2016年是相宜本草被錯過的三年,“我們的反應慢了一些,也走了一些彎路。”
直到2020年,業內才再次傳出相宜本草想要沖擊資本市場的消息,并力邀原上海家化首席市場官俞巍出任執行總裁。遺憾的是,這次IPO并未再有新的進展,相宜本草的“第1.5次”沖擊IPO一事也就不了了之。
轉眼到了2022年,這也是相宜本草第二次明確沖擊IPO。然而當我們回顧相宜本草首次沖擊IPO失敗那一次,公司存在的種種問題似乎仍然沒有完全得到解決。
研發實力存疑,曾因虛假宣傳連遭處罰
從高額資金投入到營銷開始,相宜本草就不可避免走上了“輕研發重營銷”的怪圈。據第一份招股書顯示,截至2011年12月31日,相宜本草營銷人員達到658人,占比64%,而研發人員僅28人,占比剛剛達到3%。
與此同時,相宜本草對于產品研發的投入也在不斷縮減。2009-2011年,相宜本草的研發投入占比始終在3%上下徘徊,到2011年甚至一度回落至2.05%。而嘗到營銷甜頭的相宜本草甚至變本加厲,預測未來研發投入也不會再超過當期營收的3%,索性于2011年終止申請高新技術企業資格的復核。同期,公司的宣傳推廣及廣告費占比已經超過28%,更是數倍于研發費用的投入。
一個明顯的對比是,作為全球知名品牌寶潔,當年全球28個研發中心累計研發人員達到9000名,研發費用投入超過80億美元,占比約在10%左右。此外,中國本土化妝品牌上海家化,2011年產品技術研發費用占比也超過3%,而同期“只重營銷不重研發”的同行索芙特,2011年凈虧損已達1.93億元,并很快遭到深交所退市風險警示特別處理。
有這樣的前車之鑒,相宜本草卻并未及時“收手”,據企查查最新數據顯示,在公司共計213項專利信息中,有關外觀設計的專利信息高達150項,占比超過70%。作為一家主打中草藥文化的化妝品企業,研發投入乃至專利數量都是直接決定企業市場競爭力的關鍵因素,與全球知名品牌歐萊雅、雅詩蘭黛等動輒上千項發明型專利相比,我們的國貨相宜本草似乎已經被遠遠甩在身后。
雪上加霜的是,相宜本草主打的中草藥概念,近年來還曾多次因虛假宣傳遭到處罰。
2008年,相宜本草曾因產品虛假宣傳被上海市工商部門依法處罰,并被沒收違法所得17.96萬元。公司此前強調“天然透皮導入劑”為自主研發,并獲得國家發明專利授權,而根據罰單內容,相宜本草根本“無法提供外包裝上部分產品功效表述的有效證明”。
2009年,相宜本草曾收到上海市工商局盧灣分局下發的《行政處罰決定書》,由于其生產的“控油消痘潔面膏”、“竹炭凈化洗顏泥”護膚品的外包裝功效中對商品性能做出引人誤解的虛假宣傳行為(使用了“預防暗瘡生成”、“預防黑頭、粉刺、暗瘡滋生”用語),因此被責令停止違法行為,并被處罰款三萬元整。
2014年,相宜本草又接連陷入危機,包括“只選用植物成分”等文字被食藥局認定涉嫌虛假廣告宣傳、移送工商部門處理,以及銷售印制“平衡油脂分泌”字樣的男士乳液遭到舉報、隨后對相關商品做了下架處理。
在公開投訴平臺上,有關相宜本草產品“虛假宣傳”、“面膜變質”、“產品過敏”等投訴同樣屢見不鮮,種種問題都指向了相宜本草的產品質量,如果仍然一味追求營銷推廣,相宜本草勢必會出現產品力難以支撐的發展態勢,未來發展令人擔憂。
整體市場增速放緩,國貨化妝品難登A股市場
除了企業內部面臨的種種窘境,相宜本草所處的整體市場發展也并不樂觀。受到整體宏觀經濟環境以及疫情帶來的影響,消費者對于化妝品的消費需求有所下滑。根據11月15日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最新社會消費品零售數據顯示,今年1-10月,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360575億元,同比微增0.6%,其中化妝品零售額達到3084億元,下滑幅度達到2.8%。
大環境愈發艱難,外資品牌對于國貨的入侵卻愈演愈烈。資生堂率先加碼,通過與江蘇創健醫療科技有限公司的合作,持續深化在中國市場的投入砝碼。今年上半年,歐萊雅也在中國地區設立投資公司,發力創新美妝技術;同期,雅詩蘭黛也對外表示,將會持續投資中國市場。
而中國本土化妝品品牌同樣不甘示弱,包括珀萊雅、上海家化等品牌近年來增速明顯。根據2021年零售額計算,中國前三大國貨化妝品集團分別為上海家化、逸仙電商以及珀萊雅,三家集團2021年營業收入分別達到76億元、58億元和46億元。其中上海家化與珀萊雅雙雙在A股掛牌上市,前者市值已經突破200億元關口,后者更是逼近500億元。
除此以外,與相宜本草基本上同期誕生的上美集團,旗下擁有韓束、一葉子、紅色小象等知名護膚品牌,也在考慮沖刺A股未果后,轉頭投入到赴港IPO的陣營。據其招股書援引弗若斯特沙利文報告顯示,上美集團是2021年唯一一家擁有兩個護膚品牌年零售額超過15億元的國貨化妝品公司;而按2021年零售額計算,上美集團在中國的國貨品牌護膚品排名第四,在國貨品牌面膜產品排名第一,國貨品牌母嬰護理產品排名第一。顯而易見,同樣是老牌國貨化妝品,無論是銷售收入還是市場排名,相宜本草都已經被同行競爭者們遠遠甩下。
一個不知道算不算好消息的消息是,根據相宜本草執行總裁俞巍此前透露,相宜本草2021年實現全年同比33%的增長幅度,其中線上同比增長59%,線下同比增長15%。按照公司規劃,相宜本草期望在2022年實現45%的同比增幅。或許和自己相比,相宜本草確實在進步,但是放到并不富裕的大環境中,相宜本草仍然面臨著重重危機。
十年前,相宜本草擬募資7億元中,有超過6.24億元全部用于營銷渠道及品牌建設項目;十年后,吃盡了“重營銷輕研發”苦頭的相宜本草又將交出一份怎樣的IPO答卷?我們唯一能夠知道的是,現在的情形似乎并不比十年前輕松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