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訓一“入籍”管用嗎?中國男足世預賽的三個教訓
世預賽亞洲區比賽的大幕落下,中國男足再次重蹈覆轍,只是這一次走了更多的彎路。回首過去兩年半的時間,金元足球倒塌導致中國足球大環境惡化,里皮、李鐵、李霄鵬主帥更迭,受到疫情影響中超讓位世預賽被一再拆散。這個世界杯周期內,中國男足交出了一份糟糕的答卷,有三個教訓值得反思。
教訓一“入籍”管用嗎?
本次世預賽,中國男足經歷了三個主帥的更迭,入籍球員從最多時6人入選到最終無人上場,幾經波折導致中國隊慘敗。曾經,人們對本次世預賽充滿信心:亞洲多一個名額、大批入籍球員加盟、球隊有里皮帶隊,但誰想到隨著金元足球“繁華”散去,中國男足顯現“多米諾骨牌效應”。首先,40強賽輸給敘利亞隊時,里皮當場辭職,出人預料。事實證明,里皮辭職,有其“先見之明”。盡管后來李鐵帶領中國隊晉級12強賽,但中國隊在12強賽接連輸球。與此同時,隨著金元足球的倒塌,多支球隊出現資金問題,導致入籍球員紛紛解約,中國隊不可避免地會受到影響。比賽還剩4輪,李霄鵬接手球隊,并未能止住球隊下滑趨勢。最后兩輪比賽,李霄鵬征召5名入籍球員,但4名原巴西籍球員全部缺席,這導致中國隊的鋒線只剩下張玉寧一個正印前鋒。毋庸諱言,外教可以帶給中國足球大賽經驗,入籍球員在一定程度上增強了實力,但畢竟文化背景、交流方式等不同。“金元足球”靠不住,入籍球員也未能改變中國足球的整體實力構成。可以說,這是本屆世界杯周期的一個“血”的教訓。
教訓二 國足“優先”見效嗎?
這兩個賽季,國內的職業聯賽被分解得支離破碎,這與疫情因素有關,但不可否認,過去一年為了給國足沖擊世界杯讓路,國內聯賽的賽程不斷被分割。上個賽季,聯賽直接被分為三個階段,且跨年才完賽。而過度壓縮的賽程也導致了聯賽過于密集。在國足逼平澳大利亞隊后,很多國腳在一個月不到的時間內打了八輪聯賽,導致體能消耗嚴重,且帶來了意外的傷病。
本屆大賽,中國足協奉行“國足優先”的政策,而“國足優先”決策的背后是唯成績論,競技體育要的是成績這沒有問題,但中國體育的各支國家隊沒有哪一支隊伍是像中國男足這般急功近利。回顧12強賽,國足雖有過3比2絕殺越南隊、1比1逼平澳大利亞隊的精彩表現,但輸給了越南隊,除了證明越南足球進步了,同時也證明了中國男足近20年來一直原地踏步。放在亞洲足球各隊比拼趕超的大背景下,中國男足是進步了,還是退步了?
職業聯賽讓位國足的同時,青超聯賽等青少年賽事大面積中斷,國青隊只能在中乙聯賽中尋求練兵機會……沒有青訓持續投入,下一屆世預賽中國隊的成績也可想而知。急功近利的國足“優先”,管用嗎?這是教訓之二。
教訓三 U23政策科學嗎?
中國足協從2017年開始推行U23政策,試圖以此為年輕球員的成長提速,那么結果如何呢?里皮在2019年亞洲杯前曾試圖在國足實行換血,但最終受制于優秀年輕球員的嚴重缺乏不了了之。2019年亞洲杯,里皮第一次辭職后,國足的年齡結構改善計劃進一步擱置,直接造成第12次沖擊世界杯的國足在起步階段就已底氣不足。本屆12強賽12個隊當中,國足平均年齡為29.6歲,是各隊中年齡最大的。對于亞洲強隊普遍使用的高位逼搶戰術,國足因為球員年齡偏大而難以嘗試。
明年的亞洲杯,中國隊必須要“換血”了,很難想象中國隊還要靠著蒿俊閔、于大寶為代表的“80后”“90后”,而亞洲各隊均已是“95后”乃至“00后”挑起大梁了。那么,12強賽為何中國隊仍然是年齡最大的球隊?答案簡單,年輕的國腳還不能接班,他們還不能靠實力擠下老將們。那么,自2017年開始執行的U23政策,真的催生了新一批國腳了嗎?還是適得其反“揠苗助長”了呢?這還需要進一步觀察嗎?U23政策是全球足壇的“首創”,這一政策是不是符合足球規律呢?是不是科學呢?
慶幸的是,金元足球的攻勢之下,中國足協也做出了有前瞻性的舉動,推動武磊邁出關鍵一步,走出國門,他為中國球員做出了表率,也一度撐起了中國隊的鋒線,幫助球隊挺進12強賽。希望未來有更多的像李磊、郭田雨這樣的國腳能夠離開國內俱樂部的“舒適區”,出國鍛煉,為國而戰。只有按照足球規律辦事,中國足球才能不斷積累人才,奮起直追。(記者 李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