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樹養樹“質檢”流程堪比工廠 北京通州這座林場“聰明”在哪兒?
嚴格保護森林資源,最大限度恢復和保護生物多樣性……這是新型集體林場的時代使命。目前,通州區所有生態林養護工作,已全部由新型集體林場接管。在張家灣新型集體林場,智慧林場建設已經啟動。和傳統林場相比,這座林場“聰明”在哪兒?暮春時節,記者走進張家灣鎮新型集體林場,感受這兒的新氣象。
種樹養樹“質檢”流程堪比工廠
每周五,張家灣新型集體林場都會召開例會。場長張紅豐召集林場物資保障辦、區域護林辦、質檢安全辦的負責人,對照上一周制定的工作計劃,考核完成效果。
“因為管理不夠精細,傳統林場容易出現工人積極性不高、專業度不夠的現象,集體資產也很可能流失。”張紅豐說,“新型”二字首先體現在智慧化的現代企業管理制度上。
張家灣林場管理著13500畝林地,每年在人員、設備、物料上的支出都在上千萬元水平。例會上,林場各部門負責人不再對著紙質報表核對數據,而是齊刷刷地看向集體資產保護管理系統大屏幕。這套系統自去年建立起來后,林場所有固定資產的購置、入庫、驗收、到貨以及后續報廢流程,全程實行了電子信息化管理。
林場的工作任務分配也更加精細。護林員每天一上班,就會收到一張工單,上面清晰地列出了當天需要完成的任務。“放在過去,都是帶班的隊長口頭傳達。”工人老李說,任務完成之后,林場還會派人來檢查,生成驗收單和改進單,“種樹、養樹的工作,流程竟然也像在工廠加工零件一樣規范。”
市民可掃碼擔任林場監督員
在林場內漫步,每隔幾百米,就會看到一塊帶有二維碼的標識牌。打開手機“掃一掃”,就進入了林場養護信息系統。這處林地的簡介、包含的樹種、養護組長、區域片長的姓名電話,以及今年每個月的養護項目,甚至森林病蟲害預警和主要害蟲的圖片,全都躍然屏上。
來這里散步、感受林間野趣的市民,還可以通過林場養護系統提出自己的意見和建議。半個月前一次大風天氣過后,市民李先生就在小耕垡村林地發現“有一棵樹倒了”,雖然只在系統里提交了6個字,并沒有配上具體點位的圖片,但工作人員還是通過系統定位了二維碼張貼的位置。“每次市民有建議和意見,我們都要半小時內回復。”工作人員高健說,這棵樹當天就被工作人員扶正了,“多虧了市民。要不這么大片林子倒了棵樹,巡查人員可不太好發現。”
除了“有一辦一”,張家灣新型集體林場結合養護信息系統中市民提出的意見和建議,還對林地花草布置“舉一反三”。在張采路旁的一處林地,工人們正在播撒二月蘭的種子。“再過幾天,這兒就是一整片花海了。”張紅豐說,之所以在這里播種,正是因為有不少市民在系統中提出建議,“二月蘭開在樹下,拍照很好看,希望多種點兒。”
紅外相機定格精彩“動物世界”
春日,一只雉雞悠閑地在森林深處漫步,左看看,右看看,忽然,像是察覺到了什么危險,加快了腳步;鏡頭一轉,一只可愛的兔子,搖頭晃腦地蹦蹦跳跳,好似“采蘑菇的小姑娘”……
這些有趣的鏡頭不是來自動物紀錄片,而是張家灣新型集體林場17臺紅外相機拍攝下的畫面。紅外相機每天24小時工作,采集到不少野生動物的珍貴鏡頭,展示著林場中隱秘的“動物世界”。
和傳統的監測方法相比,紅外相機技術對動物干擾小,并且可以持續不斷拍攝。記者在林場看到,相機被捆綁在距離地面半米高的樹干上,外殼的顏色也和樹干接近,相機周圍還會建設一些供野生動物休息的“小木屋”。每隔一段時間,林場工作人員就會把相機收回整理影像素材,并與北京林業大學的專家一起,研究制定林場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計劃。(記者 陳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