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北豹重回北京“老家”?河北駝梁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發現一只豹子
今年3月,河北駝梁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工作人員例行回收布設在林中紅外相機的視頻資料,在梁頂一架紅外相機里發現了一只豹子的身影。由河北省林草局野保專家與中國貓科動物保護聯盟成員初步推測,這是一只成年華北豹雌豹。駝梁自然保護區管理處主任曹振平告訴記者,不久前再次對紅外相機進行數據回收時,影像資料中再次出現了一只華北豹個體。
“或許華北豹距離回到北京‘老家’,真的不遠了。”曹振平說。
華北豹模式標本誕生于北京
河北駝梁國家級自然保護區2011年4月16日由國務院批準建立,位于河北省西部平山縣境內,南距石家莊110公里,北距北京300公里,主峰駝梁山海拔2281米。保護區總面積21312公頃,核心區面積7930.36公頃,屬于以保護森林生態系統、生物多樣性及其珍稀瀕危動植物物種為主的森林和野生動物類型的自然保護區。
駝梁自然保護區山高林密、水草豐富,為野生動物藏身和繁衍生息提供便利條件,成為眾多野生動物理想的生存棲息地。據統計,區內現有脊椎動物227種,其中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5種,即豹、黑鶴、金雕、白鶴、大鴇。
華北豹是全球9個金錢豹亞種之一,主要分布于中國華北地區,是我國特有的金錢豹亞種,其模式標本誕生于北京。華北豹為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據估計全國種群數量不足400只。河北省林草局野生動植物保護和濕地管理處處長劉洵介紹,華北豹歷史上曾廣泛分布于太行山區域,特別是駝梁一帶。如今現存華北豹種群小(單一種群小于50只個體)且分散,分布于相互孤立的自然保護區中,面臨著較高的局地滅絕風險。山西省晉中市和順縣及周邊區域生活著華北山地最重要的華北豹源種群之一。
“在駝梁發現華北豹具有象征意義。”中國貓科動物保護聯盟發起人宋大昭介紹,聯盟設計了“帶豹回家”工程,“通過改善太行山自然環境,恢復生物多樣性,重新連通被割裂的生態廊道,幫助華北豹避開盜獵者,從山西、河北沿著太行山脈和燕山山脈自然擴散,讓華北豹重回北京‘老家’成為可能,重新建立人與自然生態的緊密聯結。”
監測表明駝梁有華北豹穩定種群
太行山、燕山是京津冀地區重要的生態屏障。在北京、河北兩地劃定的生態保護紅線中,都包含“兩屏”即燕山和太行山生態屏障。
宋大昭表示,“帶豹回家”不是非要讓豹子回到北京,而是希望在整個太行山到燕山能夠重新有豹子在這里漫步。“作為標志性的存在,它應該出現在北京的山區,讓這些大型貓科動物重新漫步在山林里面,是生態修復最好的體現。”
為探尋華北豹種群活動蹤跡,2017年,保護區與中國貓科動物聯盟展開合作,在保護區內野生動物主要活動區域固定安裝數臺紅外相機,全天候監測林內華北豹及其他野生動物活動軌跡情況,當年便拍攝到一只華北豹個體3次,進一步證明在駝梁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存在華北豹。
2019年,河北省林草局實施了“華北豹實時監控項目及華北豹種群及棲息地專項調查項目”,保護區又與中國貓科動物保護聯盟聯合啟動“帶豹回家”項目,繼續利用原有紅外相機開展監測工作,以更加準確掌握河北駝梁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現有獸類及地棲鳥類的多度、分布、多維群落構成以及生存狀況,獲得了野生動物獨立有效探測5831次。
近兩年的監測結果表明,駝梁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獸類群落結構較為完整和穩定。監測也更加證實了華北豹的存在,經識別對比個體發現,華北豹的所有18次清晰探測中,17次均來自同一只母豹個體,1次來自1只公豹個體。另外,在這幾次紅外相機監測中,還識別出了野生獸類14種及地棲鳥類2種,隸屬5目10科16屬。
曹振平透露,今年4月初,保護區再次對紅外相機進行數據回收,影像資料中第二次出現了一只華北豹新個體。“自動紅外監測系統數十次記錄到華北豹的清晰影像,表明駝梁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不但是華北豹穩定的棲息地,而且還存在著華北豹穩定的種群,或許華北豹距離回到北京‘老家’真的不遠了。”(記者 白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