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創新和組織創新下 中國經濟實現中高速增長有四大引擎
7月30日,人大重陽金融研究院發布的《中高速可實現--后疫情時代我國經濟增長前景》報告預計,中國將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經濟將回歸至疫情前或潛在的中高速增長軌道。下半年,在宏觀經濟政策保持穩健與靈活精準的形勢下,全年GDP有望增長8.9%。
報告分析指出,在科技創新和組織創新“雙創新”下,中國經濟實現中高速增長有四大引擎:科技創新方面呈現科技躍進局面,組織創新方面有城市群崛起、經濟結構升級和進一步改革開放,并認為外部挑戰會加大波動但不會改變中國經濟的中高速增長前景。
“進一步的改革開放必將提升中國經濟的體制效率,進而將更有力地釋放經濟的中高速增長潛力。”報告提及,改革開放是制度性的組織創新,意味著經濟制度和市場機制的重組優化,同時改革開放是過去40余年中國經濟增長奇跡的關鍵性成因,其增長引擎功能仍然強勁,進一步推進改革開放勢在必然。新的國內國際形勢呼喚一系列的改革開放新舉措,包括加快“內循環”,對外開放須更具策略性,努力開辟新的國際市場,同時盡量減小與美國及其盟國脫鉤的損失,切實推進人民幣國際化,加速數字化進程,進一步推動生產要素市場化,加快發展綠色經濟等。
在另外三大引擎方面,人類社會正值第四次工業革命時期,為各國的科技發展創造了條件,為追趕國家的科技躍進提供了契機,而美國對中國的科技打壓反而將增強這一勢頭。過去10年中國的研發投入占GDP的比例快速上升,2019年比2008年提高47%,達到3760億美元,僅次于美國,排名全球第二位。雖然當前中國的科技發展水平總體與發達經濟體,特別是與美國相比還有很大差距,但提升的必要性與空間都顯而易見。
城市群崛起是在區域空間配置上的組織創新,也是中國持續城鎮化的方向,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長江中游、成渝等十九大城市群正在形成,將推動人口、產業、貿易、資金、消費及基礎設施等向這些城市群集聚,催生新的經濟需求、新的資源配置、新的市場競爭。
經濟結構升級是在中觀經濟層面的組織創新,意味著結構性經濟要素在國民經濟架構下的優化重組。其中,總供給結構、總需求結構和產業結構的升級尤為重要。在經濟結構升級的過程中,新興行業崛起,夕陽行業衰落,經濟發展質量上升,從而驅動經濟加快增長。
報告同時提及,產能過剩、流動性過剩、不良資產累積、企業債務高企、人口老齡化等內部發展挑戰也不容低估,需要進一步改革開放,打攻堅戰實現逐個突破,宏觀經濟政策應更加進取,在全球政策寬松的大環境下保持靈活寬松。報告預測,2035年,中國人均GDP將翻一番,且中國將在2年內跨越“中等收入陷阱”,8年內成為全球第一大經濟體,4年內成為全球第一大財富體,12年內步入發達經濟體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