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體育館醫療與防疫團隊力保測試活動安全進行
遠程醫療輔助記錄儀可幫助醫生遠程接診。 夏波光攝
“相約北京”冰球國內測試活動第二階段的比賽正在國家體育館進行。冰球比賽速度快、力量大、對抗激烈,因而精彩紛呈。測試活動期間,場館醫療服務和防疫團隊時刻整裝待命,以確保賽事安全、順利地進行。
從團隊到設備均“量身定制”
據國家體育館運行團隊醫療經理支德源介紹,服務此次測試活動的醫療團隊由96人組成,其中閉環內56人。團隊人員的構成比例是根據冰球項目特點“量身定制”的。
例如,冰球比賽中的沖撞常造成選手面部受傷,因此在醫療團隊中,頜面和口腔醫生的比例占1/4以上,骨科醫生占比也達到1/4。每場比賽中,上述兩個領域都要保證至少有一名副主任醫師以上級別專家坐鎮場邊。
此外,急診、感染科、重癥醫學科等急救類科室醫生也占了相當比重,以應對各種突發情況,其余醫生則來自內科。整個團隊基本兼顧了所有常見傷病,且從醫生到護士,都是年富力強的業務骨干。“可謂既有經驗又有沖勁,力爭提供最強有力的醫療保障。”支德源說。
除人員外,場館內的部分醫療設備、器械、藥品也根據項目特點設置。例如賽場邊停放的CT車,可第一時間對傷員進行CT檢查,以判斷X光難以確定的骨裂和細微骨折,從而決定轉運方式、使用護具的強度等,并為接診醫院提供更多參考和準備時間,從而為傷員量身定制醫療方案。“骨裂性骨折的早期診斷對預后極為重要,不及時發現,恐怕會影響選手接下來的運動生涯。”支德源說。
強大后援團隊可遠程“接診”
雖然駐館團隊只有96人,但實際提供醫療保障的專家數量不止于此。“靠的就是這臺遠程醫療輔助記錄儀。”支德源說,“測試活動期間,首都醫科大學還組建了包括20名主任醫師以上級別專家的后援團隊,北京冬奧組委抽調200名本市各科室最優秀的醫師組成了專家庫。通過記錄儀,他們也可遠程‘接診’。”
據介紹,醫療輔助記錄儀不僅能記錄診療活動,還可與專家遠程連線。如遇傷情嚴重的情況,醫務人員打開記錄儀,即可對傷員的傷情、所需協助進行說明。通過記錄儀,相應領域的專家如同身臨現場,對傷者的情況進行判斷,對診療進行指導。“這在我參加過的保障工作中還是頭一遭。”支德源說,“在醫院,如果遇到疑難病情,會通過相應平臺尋求高級別專家會診。而有了這個設備,只要按一下開關,就能找到全市最好的專家。”
此外,該記錄儀還有定位功能,能夠協助團隊“復盤”測試活動,為迎接冬奧會正賽做好準備。“因為防疫分區的要求,場館樓體內有復雜的隔斷。記錄儀能夠記錄佩戴者的行動軌跡,幫助團隊判斷在搶救和轉運病患時流線是否合理,是否有必要優化改進。”支德源說。
新設備“上線”助力科技防疫
而在疫情防控方面,國家體育館此次“上新”了一款新設備——氣溶膠檢測設備。該設備于閉環內使用,可大大縮短環境檢測時間,保證防疫安全。
與其他項目相比,冰球在相對密閉的空間內進行,且是頻繁發生身體對抗的集體項目,對于防疫的要求和挑戰也更大。據場館運行團隊公共衛生副經理石春蘭介紹,氣溶膠檢測設備可通過收集空氣中的氣溶膠,對其中的核酸進行檢測,通常6至8個小時就可以出結果。與傳統核酸檢測方式相比,該設備的檢測速度更快,大大提升了防疫工作效率。
目前,該設備還處在試驗階段,此次被設置在人員較為密集的3至4個點位進行樣本收集。“如果在本次測試活動期間效果不錯,就有可能在冬奧會和冬殘奧會期間投入使用。”石春蘭說。
此外,國家體育館閉環內還設置了消毒機器人,對環境進行消殺。其優點在于可遠程操控,也可對流線及消毒區域進行設定,能夠有效避免更多人員進入閉環。而閉環內人員佩戴的體溫貼也有“高科技”,它通過芯片收集相關數據并傳回系統,以達到實時監測體溫的目的。一旦發生異常,相關部門也可通過定位系統了解佩戴者的位置和行動軌跡,及時做出妥善處理。(記者 王笑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