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樣滑冰短道速滑 首體如何在5天內完成“變身”
昨天,2021至2022賽季短道速滑世界杯中國站在首都體育館正式開賽,該項賽事距離16日結束的“相約北京”2021亞洲花樣滑冰公開賽僅僅才過去了5天。同一個場館,同一塊冰面,在5天的時間里順利完成兩個賽事的轉換,對于首體運行團隊來說可不是一件輕松的事情。
冰面轉換迅速高效
從花樣滑冰比賽到短道速滑比賽,冰面的轉換無疑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這兩個項目對冰面的要求是截然不同的,花樣滑冰的冰面更厚,而短道速滑的冰面則需要薄一點。因此,對于冰面的處理是這次場地轉換的關鍵所在。
根據北京冬奧組委日前發布的第七版冬奧會競賽日程,冬奧會花樣滑冰和短道速滑兩個項目從2022年2月4日開始隔天交替進行。到2月7日,花樣滑冰將在白天決出團體賽金牌;當晚7時30分進行短道速滑男子1000米和女子500米1/4決賽到決賽的爭奪。兩個項目金牌大戰的間隙,首體運行團隊必須迅速高質量地完成冰面轉換。有了今年4月高強度轉換冰面的測試經驗后,這次首體運行團隊在冰面轉換上可謂駕輕就熟。
“轉場是我們面臨的壓力之一,在4月份的測試活動中,我們安排了多場測試,6天有7場轉換,其中有一天進行了兩次轉換,每次轉換整體的時間要求是兩個小時之內,一環扣一環。”首體場館運行團隊主任丁東說。
4月的測試活動結束后,首體場館運行團隊向北京冬奧組委遞交了完整的冰面轉換報告,同時向國際滑聯匯報了場地轉換的相關情況。之后,運行團隊針對冰面轉換中出現的一些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討,并在這次的兩項大賽之間,再次順利高效地完成了冰面轉換。
形象景觀也是考驗
如何在短短5天內讓整個場館從花樣滑冰的氛圍轉換成短道速滑的氛圍,考驗的是形象景觀團隊。
“亞洲花滑公開賽和短道速滑世界杯是兩項相對獨立的賽事,在同一場館先后連續舉辦,這對形象景觀的轉換工作是一項考驗,在轉換規模、作業強度等方面是高于奧運會水平的,這也檢驗了團隊在高負荷條件下的運行情況。”首體形象景觀團隊代表王哲說。
什么是形象景觀?簡單來說,就是通過專用的色彩、圖形、標識等元素,使大家一眼就能看出某項特定的賽事。那么,首體形象景觀的定位是什么呢?
“這次我們是在4月測試活動的基礎上,結合北京冬奧會場館景觀設計,對部分形象景觀點位進行了調整,豐富了競賽場地區域和觀眾坐席的視覺效果,對賽場整體色調和呈現形式也進行了驗證。”王哲說,“主色調選用了‘天際藍’,用這樣的藍色和冰面相呼應,起到更好的視覺效果。”
此外,此次兩項大賽,首體采取了閉環管理模式,這也給形象景觀工程帶來了一定的難度。對此,王哲說:“這要求我們對每一次進場作業都必須做出充分考量,對作業人員休息時段、物料維護和安裝工作量進行更加靈活的安排。不過,這也正好讓我們更好地積累經驗、發現問題。隨后首體運行團隊將會對測試賽全過程進行復盤,找出問題成因和解決辦法,完善運行機制。”
新聞運行兩套系統
在已經結束的亞洲花樣滑冰公開賽中,首體新聞運行團隊共接待了中外媒體記者176人;為媒體提供了場館空鏡、訓練及比賽等視頻素材50余分鐘、圖片298張;提供混合采訪區及新聞發布會62人次、160分鐘的采訪視頻。面對賽事級別更高的短道速滑世界杯,新聞運行團隊再度強化了工作流程,確保閉環內和閉環外兩套媒體運行團隊系統同步有條不紊地運行。
“測試賽中,媒體運行團隊也分閉環外、閉環內兩套系統。”閉環外新聞運行團隊代表孫思羽說,“即使絕大多數記者都是在閉環外工作,但他們依然可以第一時間拿到運動員的賽后采訪,并在決賽后通過記者工作間的大屏幕遠程實時觀看新聞發布會。遠程采訪和遠程新聞發布會都是提前在閉環外匯總整理媒體問題,由閉環內人員統一進行采訪的。”
疫情防控是本次測試賽新聞運行的重中之重。為保證參賽各方的健康安全,閉環內采訪過程中,新聞運行團隊嚴格落實防疫要求,要求全員佩戴N95口罩及防護面罩,運動員與采訪者之間保持2米的社交距離。在每次采訪之后,采訪話筒都會換上新的話筒套,真正做到了防疫無死角。(記者 李立 孔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