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印發《全民健身計劃(2021—2025年)》勾勒出全民健身發展圖景
近日,東京奧運會落下帷幕。中國奧運軍團共取得38枚金牌、32枚銀牌、18枚銅牌,追平境外參加奧運會的最佳成績。在競技體育取得佳績的同時,國務院印發了《全民健身計劃(2021—2025年)》(以下簡稱《計劃》),勾勒出未來五年的全民健身發展圖景。
據悉,本次《計劃》的出臺,旨在構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充分發揮全民健身在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展示國家文化軟實力等方面的綜合價值與多元功能。
為更好貫徹落實《計劃》內容,近日國家體育總局相關部門負責人專門就《計劃》內容進行了解讀。
按照《計劃》設定的發展目標,到2025年,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更加完善,人民群眾體育健身更加便利,健身熱情進一步提高。各運動項目參與人數持續提升,經常參加體育鍛煉人數比例達到38.5%。此外,縣(市、區)、鄉鎮(街道)、行政村(社區)三級公共健身設施和社區15分鐘健身圈實現全覆蓋,每千人擁有社體指導員2.16名,帶動全國體育產業總規模達到5萬億元。
“為達到上述目標,《計劃》從健身設施、賽事活動、智慧化服務、安全保障等方面提出了多項新政策、新舉措。”國家體育總局群體司負責人表示。
具體來說,在健身設施方面,“十四五”期間將繼續補齊短板,解決“健身去哪兒”的問題。例如將新建或改擴建2000個以上體育公園、全民健身中心等健身設施,補齊5000個以上鄉鎮(街道)全民健身場地器材,配建一批群眾滑冰場,數字化升級改造1000個以上公共體育場館。
《計劃》強調了賽事活動對全民健身的引領作用。例如將舉辦全國全民健身大會、全國社區運動會,并以北京冬奧會為契機,鞏固拓展“三億人參與冰雪運動”成果。
值得一提的是,《計劃》首次明確指出,將推動線上和智能體育賽事活動開展,支持開展智能健身、云賽事、虛擬運動等新興運動。北京大學國家體育產業研究基地秘書長、研究員何文義認為:“把科技融入體育產業和全民健身當中去,可以利用科技降低運動的風險,有利于運動項目的普及。”
此外,在全民健身安全保障方面,《計劃》也提出了相應舉措。例如對各類健身設施的安全運行加強監管,建立全民健身賽事活動安全防范、應急保障機制等。
為更好利用2008年北京奧運會遺產,促進體育事業發展,從2009年開始,每年的8月8日被設立為“全民健身日”。近年來,我國全民健身事業蓬勃發展,群眾體育邁上新臺階。
還有不到半年時間,2022北京冬奧會將拉開大幕。業內人士認為,以冬奧會為契機,“三億人參與冰雪運動”逐步成為現實,我國的全民健身事業將取得更豐碩的成果,也將促進《計劃》設立的目標順利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