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首個商業航天產業基地里有千億級航天產業集群
已經更新到第30張了。”7月25日,武漢國家航天產業基地,清晨陽光灑進小樓,航天科技館館長張小力輕輕在墻上掛好一幅無人機航拍的最新照片。
“塔吊林立、焊花飛濺,數百個工地熱火朝天……”鏡頭記錄變遷,從連綿的田園風光到高樓矗立的航天新城,4年光陰,武漢東郊陽邏,千億級航天產業集群正點火騰飛。
中國首個商業航天基地
為什么是陽邏?它能否擔當起國家賦予的重大機遇?
2016年,《“十三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提出“鼓勵引導資本參與航天科研生產,大力發展商業航天和衛星商業化應用”,航天科工集團有意在中部布局落子。
“長江中游最大的深水良港就在腳下,可便捷運輸到各發射基地;百余平方公里土地儲備充足;更重要的是,一江之隔的光谷聚集著百萬大學生,能滿足大規模高科技人才需求。”航天科工集團將目光投向武漢的東北角。
航天科工與省政府一拍即合,共建中國首個商業航天產業基地,落子新洲區陽邏腹地的雙柳集鎮。2016年8月,國家發改委正式批復《武漢國家航天產業基地實施方案》。
“白紙上就應繪就最美的圖畫。”這是歷史的機遇,更是殷切的期盼。2017年,規劃面積68.8平方公里航天新城里,一支支建設隊伍匯聚,開始艱難的拓荒歷程。
“要勇于挑最重的擔子、啃最難啃的骨頭,發揮開路先鋒的攻堅力量。”新洲區委主要負責人說,建設者們不講價錢、不講條件,用超常服務提供后勤保障,創造淤泥上15天打下600根管樁的奇跡。
僅僅半年,雙向8車道、全長16公里的航天大道貫通東西,六縱三橫的城市骨架全面拉開。城市供水、排污、學校、醫院等基建全速推進。4年來,武漢市和新洲區已累計投入90多億元,東部產業核心區、中部商務中心區、北部生態創新區和西部產業配套區梯次成形,建成樓宇和廠房面積達100萬平方米。
千億航天生態圈
特大暴雨襲擊鄭州,通信設施被洪水破壞。關鍵時刻,“翼龍”應急救災型無人機騰空而起,為當地架起“高空基站”,聚焦全國目光。
5月13日,國內首顆自動化生產的商業小衛星在陽邏正式下線,今年產能可達240顆,這標志著我國進入商業小衛星自動化批量生產階段。它們組成的太空基站,再也不用擔心自然災害導致的通信癱瘓。
沿航天大道行駛,巨大的沖擊波映入眼簾?;鸺a業園、衛星產業園、行云工程、磁電產業園……10多個產業集群拔地而起,星羅棋布。
武漢國家航天產業基地已逐步落地運載火箭總裝發射、衛星制造與測運控、空間信息應用、高端新材料等航天產業鏈,被命名為“中國星谷”,將與光谷、車谷、網谷比翼齊飛,成為支撐武漢經濟澎湃動能的四大國字號基地之一。
眼下,國內首個商業火箭、衛星產業園開園,行云天基物聯網測運控中心相繼投用,扎堆效應初顯。北京遙感設備研究所、貴州梅嶺電源公司、北京吾天科技公司等10多家單位簽約入駐。中國工程院院士李伯虎入駐園區,成立院士工作站,為“中國星谷”再添“最強大腦”。
“將不斷有大手筆落地。”航天科工集團介紹,已預留多塊空白用地,吸引產業配套上下游聚集,構建自主可控、多態化的完整供應鏈,打造國內最具研產實力和行業資源的“千億級生態圈”。
“金鳳凰”集聚
陽邏雙柳,昔日武漢有名的“菜籃子”,遠離繁華都市,通用的是黃岡等地鄂東方言。
如今走在航天新城,車水馬龍,南腔北調不時傳入耳內,普通話漸成主流,這里正在構建新的人才聚集高地。
張小力很難想像,3年前的自己,還在“黃金之城”迪拜上班。2018年春節,回咸寧老家過年的她偶爾看到一則招聘啟事。“未來的想像空間太巨大了!”她毅然收拾行囊,成為航天科技館的首任館長。
“航天產業主要靠自主創新和核心技術支撐,人才是關鍵。” 武漢大學“珞珈杰出學者”李光教授說,長久以來武漢眾多高校和科研院所沉淀了厚重的科研成果和創新人才,為航天產業發展提供了“超級動力”。
“重大人才落戶最高獎勵500萬元。”為滿足航天新城巨量的人才需求,新洲區量身定制各類優厚政策吸引“金鳳凰”。對引進的中央、省市級重大人才工程入選專家可給予30萬元資助項目、最高可達500萬元;建成大學生人才租賃房300套,實行高技能人才、實用人才、“名人名匠”獎勵資助……
據悉,包括武大、華科大、武漢理工等高校的測繪、通信、導航、新材料等諸多學院正緊鑼密鼓,與航天城洽談戰略合作,大國航天重器上的武漢元素將更加璀璨奪目。